第八百零九章(1 / 2)

加入书签

在香火跳动的瞬间,我恍惚觉得桑林婆婆的嘴角貌似动了一下,但是当我再仔细看得时候,却又发现桑林婆婆的嘴角,貌似恢复了最初的正常,没有其他的改观,这么说来,我刚刚看到她嘴角跳动的那一下应该是假的了。

上了柱香之后,我们三个便回家收拾了东西,只是带着一些换洗的衣物,崔明丽倒是带的挺多的东西,这也难怪她本身就比较心细。

一大早的时候,陆七八便开着他的灵车停在了我们仙佑堂的门口,他一脸虔诚地敲着门,“哎呀,那个老崔师傅不在吗?我还想着他老人家在呢……”

他一边说着,一边搔着头皮,我点了点头,“我们师父那简直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咱们还是赶紧搬人吧!”话音刚落,崔明伏的朋友也驱车前来,车子打开,里面放着一具晶莹剔透的水晶棺材,我们便准备把桑林婆婆抬下来。

不得不说,王哥和王嫂子做的还算是周到,给桑林婆婆也换上了一身富丽堂皇的寿衣还有寿鞋。还有另外的一些陪葬品,全部都是做工考究的东西。

他们两口子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买来了一套衾、寿衣、寿帽、寿鞋、袜子还有寿被,这些丧葬用品也算是比较齐全。

衾,裹尸的包被,形似斗篷,以绸、缎面料织成,绣以花卉、虫鱼、寿星等吉祥图案,穿在逝者的最外层。寿衣,寿衣包括衣、裤、裙。衣有长衫、短袄、马褂、旗袍等,并有内衣、中衣、外衣之分,裤和裙皆有长、短及各类中西不同款式。

寿帽,寿帽又称寿冠。男的一般用礼帽、便帽,也有戴传统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特别是我国南方的老年妇女,常戴蚌壳式绒帽,有"老夫人"相,但不适合中青年女性。

寿鞋、寿袜,寿鞋一般是中式布鞋或西式皮鞋。寿袜一般为棉布袜。寿枕,以纸、布做成。按传统习俗,头枕饰有云彩,脚枕为两朵莲花,谚曰:"脚踩莲花上西天"。

寿被,寿被是一种盖在逝者身上的狭长小被,处于最外层,以布、缎作为面料,上绣星、月、龙、凤等图案。过去大殓时要用两条寿被,一条垫于尸身之下,一条盖于尸身之上,与棺盖隔离。现在遗体皆火化,在开追悼会时,只用一条寿被盖于逝者身上即可。

人死了要将身体洗净,然后穿上新的干净的衣服,也就是穿上寿衣。在闽南一带,在给死人穿寿衣时,老人的亲属要先来个象征性的试穿。试穿之后用一根没有秤锤的秤来秤一下,并在人面前说一句:“这是子孙用钱买来的。”表示子孙的孝心。

死人穿的寿衣通常都是奇数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条裤子,女的可用裙子代裤。

夭寿者,亦即不到五十多岁而死的人,一般只能穿三件。死者的年龄愈大,愈可多穿,表示有福有寿。老人死了为什么要穿那么多的衣服呢?这因为,过去人死了总是先装在棺材里,而棺材往往要在家里停放一些时候。

大体死者年岁愈大的停放时间愈久。有的因为坟地未选择好,一时无法安葬,一直放在家里停几年的都有。这就必然出现一个问题,棺材里面的尸体久了会腐烂,会流出液体来,并还可能透过棺材渗漏出来。

为了防止渗漏,除了在棺材里面放上草木灰、草纸一类吸水的东西,还要多穿衣服,亦为了能吸水分。人的内脏在上身,腐烂时水分比下身更多些,因此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夭寿者通常在死后很快埋葬入土,所以可以少穿衣服。后人相袭成俗,一直沿用下来。

中国传统寿衣设计与明朝日常服饰相同。历史相传这是因为明末吴三桂向清军投降时,特别要求满清南下后允许汉人在生时穿清服,在去世时穿明服。另有说法说这是当时的汉人对满清剃发易服表示不满的一种途径,清朝当时只规定了生者需易服,而未提及死者。

满族入关后,于顺治元年厉行“改冠易服”法令,有些乡间百姓,因不知法令,偶尔穿著明代服装进城,大多被剥得全身精光,咸以保全性命为幸。

清政府通过武力,强制实行满族服饰,尽管汉族和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对这种大规模的改冠易服难以接受,但毕竟是大势所趋,况又有严厉的法律制约,所以也就渐渐地习惯了这种满族的装束。

寿衣因为清朝初年的剃发易服,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被迫改穿满族服饰,久而久之满族唐装马褂也逐步扩展到生活各个方面,成为现代寿衣的标准形式。

大多绣五蝠捧寿图案。寿衣颜色,一般为蓝、褐色,年轻妇女用红、粉或葱白色。此外,还配以被褥,通常铺黄、盖白,意为铺金盖银,被面常绣“八仙”。少数乡村还沿用这类寿衣,但多数农村和城市移风易俗,办丧事一般给死者穿整齐干净的日常生活服装,习惯上仍称寿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