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六章 诡异道袍(1 / 2)

加入书签

她慢慢地转头看向了我,我不由得感叹崔明丽的心思缜密,肯定被她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线索,否则,她断然不会这么笃定,正在我想继续了解的时候,忽然传又有一个带着白手套,带着口罩儿的警察提溜着两件衣服走了过来。

“刘队,您看,这是在一楼的柜台里面发现的……”他的话音刚落,大家的目光顿时被这两件衣服给吸引了去,我眯缝起了眼睛,刘队则示意小警察把这两件衣服给平铺在地上,以免大家好好查验,我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当我看到了那两件衣服的时候,却仍旧忍不住大吃了一惊。

“奇了怪了,这两口子怎么让人觉着神神叨叨的……”刘队不由自主地感叹。

我也好生奇了怪了,这分明就是两件道袍,但是单看着道袍的外形又好像和一般的道袍尤为不同,刚刚发现了两枚“发丘天官”的印章,这又有两件道袍。

崔明丽蹲在了这道袍的一边,仔仔细细地看着,但是她却被那带着白手套的小警察给推到了一边,“您好,你先让一下,请让一下,以免上面有病菌……”

“这两件道袍有些奇怪……”我嘀咕着,听到了这句话,刘警官转过头来看着我,脸上写满了惊诧,而后,他朝着我慢慢地走了过来,眼光上下打量了我一番,之后便开始问我,“小伙子,难道你看出了什么不正常的地方吗?”

崔明丽拉了拉我的衣袖,但是我却冲着她点了点头,蹲在了这道袍的旁边,指着这道袍开始解说了起来:

道教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可以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种,以上服装,均取肥大宽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断尘凡之意。又取直领,以示潇散。道教道袍承传有序从未断代为道袍之正宗。

其中,大褂为大襟,长及腿弯,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是最普通的一种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长及于膝者,称为“中褂”。现在多为窄袖,以便日常作务。皆为蓝色,代表法天之意。陆判手卷云:“道士常服青”。

而第二种道袍为得罗,通体蓝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八寸以上,袖长随身。冠巾之后成为正式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为参加宗教活动之礼服。

第三种道袍为戒衣,是黄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二尺四寸以上,袖长随身。黄色属土,土可化育万物,戒衣采用黄色,除了示以庄重之外,寓有“道化万物,参赞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从前道教传戒制有“三衣”,以供领受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真戒的道士分别着用。现在传戒是一次授完,所以仅用此种戒衣。

第四种为法衣,又称“天仙洞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八卦、宝塔、龙凤、仙鹤、麒麟等。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道场为主的高功身着此衣。方丈在举行隆重祭祀时穿着此衣,则为紫色。传言道祖老子骑牛出关时“紫气东来”,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来的皇帝,亦多赐给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花衣,又称“班衣”。亦属法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面亦有各种绣花图案,但较天仙洞衣显得简洁,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众经师着用此衣。也有黄色不带图案者,为做一般道场的经师穿用,称为“经衣”。

而最后一种则为衲衣,亦称“衲头”。大襟,长及小腿。多层粗布缝制,显得笨拙厚重。过去云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时穿用,以御风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数道士还保存着过去代代相传的衲衣。

现代道教的“道袍”作为宗教服饰,虽与世俗社会的传统服饰道袍同源,但由于部分结构有所区别,如三清领、内摆结构等,因此两者不能等同

随着流行变化,道袍的衣身长短、袖子宽窄经常变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经发展到有些夸张的地步,衣短才过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道教产生之初,道衣曾以氅也就是鹙鸟羽毛拈绒,然后编织而成,称鹤氅。其制法早见于汉武帝时方士栾大穿着的羽衣,无袖披用,展如鸟翼,取神仙飞升之意。南朝宋代陆修静定道服有披、褐两种。

披即披风类衣物,如讲法师披于肩背的霞帔,也是一种绣云霞花纹的短披风,已于元代之后消失,褐即今所说的道袍。以上服装,均取肥大宽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断尘凡之意。又取直领,以示潇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