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雪雁啊,你可得有自己的主见(1 / 1)

加入书签

十几日后。

十一月初一,上午,天气比上月更冷了些。

扬州林府,后院池塘边的角楼,牌匾上书曰:映月书楼。

四周无窗,帷幔已经换成了稍微厚一点的透光棉绒。

从上到下绷紧扎实。

身穿浅紫糯裙,内衬白绸竹叶竖领偏襟中衣的林黛玉。

正坐在书楼中看书,此时却是看的昏昏欲睡。

爹把府中他认为有问题的书,全都给锁起来了。

选来选去,剩下的都是些蒙童读物。

如今几月,这些书都已经倒背如流。

过了启蒙年纪的林黛玉,看的实在困倦。

那些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爹没锁。

她倒很感兴趣想翻翻。

不过每次爹看着她翻那些书,就止不住叹气,让她换点其它的书看。

她如何不懂爹的意思,不就嫌弃女儿身没办法考功名呗。

索性也就不翻了。

此时林黛玉小嘴里正嗑着瓜子。

到底只能翻些诗词看。

娘说我不懂诗,她还真小瞧我了。

棉绒隔帘外突然传来一声呼唤,“小姐。”

林黛玉偏头,一听声音,就知道来人是她贴身丫鬟雪雁。

她缓缓说道:“雪雁?进来说吧,外面凉。”

雪雁身穿白色袍衫,袍衫上面点缀了些粉色装饰。

“小姐,东西拿来了。”

雪雁从怀里抽出一张折好的纸,展开铺到桌案上。

娟娟字体,黛玉认得,这是雪雁的字。

她伸开小手,急忙摊平了纸张四个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默诵完后,小小的脑袋,大大的疑惑。

她转抬头,看着这个比自己大几岁的丫鬟,问道:“爹就是因为这首诗,在他书房嚎啕大哭的?”

雪雁急忙点头,“我让进去打扫的嬷嬷,带出来直接誊抄的,校对了三遍,不会有错。

“听嬷嬷说,老爷书房,这首诗用不同字体,誊写了三十几张宣纸,写到后面字都乱地看不懂了。”

林黛玉听闻,又埋头读了一遍,“可我怎么读着没有感觉。”

雪雁说道:“夫人不是说了吗,诗词要阅历才能读懂,每个年纪,不同经历去看,感悟都不一样,想来小姐是年岁不到。”

林黛玉鼻音轻轻“哼”了一声,“莫不都是说我小,不过确实这诗除了韵口外,我没有共鸣。”

雪雁点点头,“小姐说它不好,就不好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绅,胡乱写的罢了。”

林黛玉又“哼”了一声,有点不服气地嘟囔道:“爹都能对着它哭一宿,想来肯定有其过人之处。”

雪雁点点头,“小姐说它过人,那就一定有过人之处。”

林黛玉小手一指,“雪雁啦,你可得有点自己的主见好不好。”

雪雁“噗呲”一笑,连忙说是是是。

主仆两人四目相对。

林黛玉也绷不住了,“噗呲”一声。

一时间两人都被对方逗笑了。



扬州。

紧靠大运河枢纽,运业发达。

又因为海盐的兴盛,大小盐商一个个富得流油,出手豪爽且阔绰。

带动了周围的经济发展。

每年来淘金的商人,逐名的才子多如牛毛。

总有人想在这里赚钱或者成名。

落户定居的人,更是不知凡几,主城逐年扩充。

若不是户籍制度的设卡,恐怕早就人满为患。

官府也在刻意收紧,因各种理由投靠的落户政策。

扬州城,依托于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四条主干道而建。

商铺沿街开设,各色小肆叫卖声不绝于耳。

潺潺清澈的流水,沿着主街桥下的河流静静流淌。





河面上。

停靠着一艘艘硕大的青楼船舫。

经历了昨晚一夜的颠簸,今早刚刚停止摆动。

街上行人络绎不绝。

冯渊主仆一行坐在马车上,探头好奇打量着到处花花绿绿的扬州城。

一路看过来,他发现开设最多的便是青楼!

大城市自然与他们漓阳小地方不同。

城内晚上都不宵禁。

只有城外晚上才会因为安全问题而宵禁,实行一个内松外紧的政策。

才子佳人,比诗斗曲儿,也就催生了扬州特有的青楼文化。

从这里出去的诗词,更是能让人一夜成名。

各园门口,如今倒是没人。

没能看到‘大爷快来玩儿啊’的盛况。

让冯渊有些许失落。

不过转念一想,此间还是早晨。

种庄稼每季交替之间,都还讲究一个停耕养田呐。

日日犁田,土壤也会熙熙攘攘,松松垮垮,对收成不利。

推官不过七品小官,官府不配宅邸。

要是独身一人在异地当官,衙门后院衙役日常休息的公宅,倒是能腾出一间将就卧榻。

可加了苏小小等几个女眷,终究不能住在衙门,起居都不便。

房子这笔银子,定是要花销的。

不过冯渊不打算买房子。

推官与县令一般,除了有资格进入京都当差的官员,长期驻扎在那里外。

在地方上,为了防止官员垄断一方话语。

县令开始,只能异地当差,干几年就必须调任其它城市。

地方除了县令,知府等有府衙后面固定配比的公房居住外。

其他官员住房还是很紧张。

刚当上官手里没钱,有些选择投奔当地亲戚临时凑活。

有钱的官员,要么置办宅邸,要么自己租房子住。

每个城市,朝廷也有所谓的官家大院可以居住。

不过和排官一样,只要你等得起,总会给你安排。

从性价比与时间成本上来说,自然是租房子最划算。

冯渊身上钱倒是不少,之前有八万七千一百五十八两。

又加上薛明春给的八千两。

除去马车钱和这几天开销,都有九万五千一百五十两。

学堂那边放在衙门的钱,信牒交由王伯保管支取。

冯渊自然信得过。

对于学堂,以他现在的爵位和官职。

就算强行关闭学堂,乡绅李明奎一句话都不敢说。

不过既然已经开了起来,而且那些孩子确实渴望读书。

冯渊也没去做这种事情,就当满足他父亲遗愿了。

这扬州他并没有亲戚可以投靠。

而且林如海的圣旨还在他身上。

落脚点还没找到。

总不至于带着女眷去宣读圣旨,那样太没规矩。

冯渊一行。

第一站便去往牙行。

尽管官府已经控制,可从绝对数量上看,扬州每年入籍的人非常多。

同样也火爆了牙行这个产业,扬州牙行很多。

招牌各异,这与他前世的房屋中介类似。

不过牙行干的中介范围广一些。

房屋买卖、租赁、租车马、劳力甚至丫鬟买卖等事。

都可以通过牙行的牙子,在中间搭桥。

同样牙子会全程陪同合同签约事宜,签下来在按比例给赏钱。

几个女眷在马车上等待。

冯渊带着夜枭,看了眼临街牙行。

其中有一间店铺外放了几块展板。

上面书写着住所大小,以一所房屋的间数为单位,有租有售。

冯渊抬眼看着招牌上书:大景房屋。

他轻笑一声,抬脚走了进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