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宣宗文武——汪肇、谢宾举、聂铉等(1 / 1)

加入书签


汪肇,字德初,安徽休宁人,工绘事,山水、人物。出入于戴进、吴伟,但多草率之笔,尤长于翎毛,豪放不羁,自谓其笔意飘若海云,因自号海云。

谢宾举,字子隐,上元人,画山水人物,步骤戴进,具体而徵,画毕其兄承举即题诗于上。画山水人物,步骤戴进,具体而徵,画毕其兄承举即题诗于上。尝云:“我诗借君画增价,君画君我诗并传。”

方钺,方钺,钱塘人。山水、人物学戴文进,已造其阃域,惜早卒,评者谓“为戴门颜子”云,著有《名山藏》。

夏芷,字廷芳,钱塘人,善人物、山水,从游“浙派”开创者戴进。克勤於学,笔力雄健,逼其师。风雨图甚佳,惜早卒,传世作品有《归去来兮图》。

王世祥,钱塘人,戴进婿,亦善画,山水得其妇翁之传。

王彰,字文昭,郑人。以乡荐补为国子监生,永乐年间,安抚陕西、河南等地百姓,官至右都御史,为官执法很严,与当时的左都御史刘观,称“彰公而不恕,观私而不刻”。

李至刚,名钢,以字行,松江华亭人。荐侍懿文太子,燕王朱棣称帝后被任命为左春坊大学,与解缙私交甚厚,曾一起参与编撰《太祖实录》,但李至刚人品非常差,多次因犯罪被下狱,还弹劾老朋友解缙,逐渐失去朱棣的信任。

聂铉,字器之,清江县人,明初学者,政治人物,三甲进士,授予广宗县县丞,上疏免除旱灾税。任满後,入京朝觐,献《南都赋》及《洪武圣德诗》。授翰林院待制,改国子助教,迁典籍。後赐归。又召其主持会试,并准备留用,聂铉请求便地自养,于是以庐陵教谕职位终老,聂铉与张美和、贝琼齐名,时称“成均三助”。

董伦,字安常,恩县董家堂村人。自幼酷爱诗书,刻苦用功,遍读经史子集。因张以宁推荐,董伦被召至南京任右赞善大夫,朱允炆继位后,拜董伦为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给皇帝讲授经、史、鉴等书,还主持编纂了《太祖实录》,皇帝亲手写了“怡老堂”的匾额挂在他的屋中,又赐予髹几和玉鸩杖。为人秉性忠厚,常劝皇帝和近友诸藩王亲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南京杀了许多亲信大臣,独没罪及董伦,董伦告老还乡,回家不久病逝,享年80岁。

方宾,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官至兵部尚书。洪武年间,大学生授刑部郎中,数月后转兵部郎中,历署应天府事,坐事贬戍广东,因茹瑺的推荐,复召为兵部郎中。明成祖入京师,方宾与侍郎刘隽等迎附,特见委用,进兵部右侍郎。跟随兵部尚书刘隽出征安南的黎利,宾理部事,有干才,应务不滞,刘隽身死于交趾,方宾升任兵部尚书。性警敏,能揣上意,见知于帝,颇恃宠贪恣,扈从北京,兼掌行在吏部事。扈从北征,与内阁学士胡广、金幼孜、杨荣,侍郎金纯并与机密十一年、十五年、十八年,明成祖北巡,方宾均扈从。

方宾恃宠而骄,公然受贿,明成祖议亲征,尚书夏原吉、吴中、吕震与方宾共议,宜且休兵养民。未奏,会帝召宾,方宾言粮饷不足,召夏原吉,亦以不给对。帝怒,遣夏原吉视粮开平,旋召还下狱。方宾方提调灵济宫。中使进香至,语方宾以帝怒。方宾惧,自缢死。帝实无意杀宾,闻宾死,乃益怒,戮其尸。

周岐凤,明代画家。善书法,精鉴赏,跋韩干饮马图。

汤宗,字正传,平阳人。由太学生提任河南按察佥事,旋改北平按察佥事,因奏劾按察使陈瑛受燕王朱棣贿赂有异谋,升任山东按察使,迁刑部郎中、苏州知府。时苏州连年水灾,民多流离,欠租百万余石,宗谕富民出米代输,富户知其爱民,不到三个月即全部完纳。有人言其将“坐视水患”,贬为禄州通判,后以黄淮推荐,复召为大理寺丞,时一外国贡使病故于途,从人谓医杀之,将医师逮捕下狱,宗认为医与使者何仇?释之。后任户部主事。受解缙“无人臣礼”案牵连,系狱十多年,仁宗即位后始复官,迁南京大理卿。

李骐,本名李马,字德良,一作彦良,福建长乐沙京人。自幼聪慧异常,十岁即能通读《孝经》、《论语》,洞悉其义,福建乡试第一,解元。次年会试第一,会员,廷试又第一,状员。为明代科举福建省“三元及第”唯一的人。明成祖认为状元以畜名不吉,遂御笔书写“其”字于“马”字的右边,改名为李骐。三日后胪唱三遍,均无应答者,永乐帝忙解释说:“即李马也”,李骐才出列受诏,赐纱帽、银带朝服。以后,李骐每写姓名,均将“骐”字墨书“马”旁,朱书“其”字。有记载说,上科状元陈循在李骐榜揭榜之前曾做一梦,梦见新科状元为一木人骑在马上,手执一令字黄旗。等到金殿传胪之时知是李骐。木人为李,黄旗正好应御书“其”字,当然这都是后人牵强附会之说。

李骐为人耿介有气节,在翰林考校恭勤,廉谨不怠,又讲孝道,与人交往和善爽直,见人有不是处,总要当面指出,从不背后议论。奉命典应天府乡试,去取进退,不徇私情,时论称善。李骐染病,得知永乐帝去逝的消息后,他带病哭灵,遂病情加重,半年之中又连奔继母和妻子之丧,洪熙元年十月卒于家中,享年48岁。

萧时中,名可复,以字行,号东白,江西庐陵人。辛卯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为官时勇于进言,深为朝廷重视,参与编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著有《曲山三萧遗集》等。少年即负大志,与兄萧时敏亦友亦师。以勇于进言著称,因灾异发生,陈奏八事,奉命修《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书,卒于任上,著有《曲山三萧遗集》。

邓文铿,字德声,前乡眉山村人,自幼勤奋好学,严肃认真,待人诚恳。任广东茂名知县,因治绩显著,升任刑部主事,又升至佥都御史,后任武昌知府等职,转苑马寺卿。当时皇亲国戚有受贿者,众不敢言,他独劾之,终置其人于法,民间美传:“文铿为官清正”。谢职回乡时,两袖清风,将为官40年的破旧衣物,凑以砖石袋箱雇车运至码头,那些曾被劾责的权贵上奏皇帝言:“文铿为官何谓清正而今却有许多钱物运回乡,全是欺君瞒上伎俩。”皇帝立即召铿回朝面责,御驾亲监验证,启箱一查都是破旧衣物、砖石等。问邓是什么意思邓答,身为朝廷命官,告老还乡而双手空空,那会有损于朝廷面子,不得已用此办法。皇帝这才转怒为喜,赞扬他考虑周到,处事灵活,并赏半箱金银,还责令那诬告的官员,拿出家里半箱银两作为赔偿,邓满载而归,回乡后生活俭朴,布衣素食。

临行前,邓夫人因她是外籍人随夫归乡有些情绪,皇帝知情后大礼相送,皇后特地将一个精致的竹篮送给她,交代别在途中揭开,一到家乡,邓急忙打开一看,却是满满的粪土,他们领会了上司的意图,于是将其倒入田间作肥料,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五谷年年丰收。

邓文铿,酷爱青竹挺拔与高风亮节的崇高风格,当他告老还乡时特意带回一株竹子,亲自种在庭院后山坡,后来逐步繁衍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后人为了纪念他,特命名此种竹为“文铿竹”,该竹林已有600年历史,枝繁叶茂,适应性强,是一种很好的观赏竹。

陈济,史学家,武进人,字伯载,博学多能,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时称“两脚书橱”。成祖朱棣初,诏修《永乐大典》,以布衣为都总裁,选秘库书数百万卷,与少师姚广李等数人,发凡起例,分类考核,依次编排,井然有条。执笔者有所疑,辄就质询,他即为之逐条辨析。及书成,授左春坊右赞善,居职十五年病死。有《书传补》、《元史举要》、《通鉴纲目集览正误》、《思斋集》等。

马铎,字彦声,号梅岩,福建长乐人,原名马乐,后避讳永乐,受御赐‘铎’,改名为马铎。自幼聪颖异常,为文不假思索,下笔即成,殿试时,成祖亲揽试策,称马铎气象广大,擢为状元。马铎性情耿直,表里如一,待人真诚。曾多次扈从永乐帝巡幸北京,不辞劳苦。马铎一生居官有刚直之声,居家有孝友之名,居世有助人之誉,著有《玉岩集》。

高棅,一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福建长乐人。以布衣征为翰林侍诏,后升典籍。与林鸿、王偁、陈亮、王恭、唐泰、郑定、王褒、周玄、黄玄号称“闽中十子”。论诗尊奉盛唐,曾编《唐诗品汇》百卷,在明初诗坛产生很大影响,其诗多写个人山居生活,亦有不少应酬之作,冗长堆积,难以卒读,兼能书画,著有《啸台集》。

贾仲明,亦作贾仲名,自号云水散人,淄川人,后徙居兰陵,杂剧作家。聪敏好学,博览群书,善吟咏,尤工于词曲、隐语。明成祖入继帝位之前,仲明曾侍从于燕王府邸,甚受宠爱。“每有宴会,应制之作,无不称赏。公丰神秀拔,衣冠济楚,量度汪洋,天下名士大夫,咸与之相交。”所作传奇、乐府极多,骈丽工巧,独具风格,受到同时代文人的敬重。

贾仲明,所作杂剧有16种,今存6种,即《升仙梦》、《金童玉女》、《玉梳记》、《玉壶春》、《裴度还带》。前2种属神仙道化戏,如《升仙记》写吕仙度化翠柳、娇桃成仙的故事;后几种则写男女爱情故事,如《菩萨蛮》中女主角萧淑兰爱上书生张世英,便主动追求,终成爱侣。这些杂剧思想内容一般尚属健康,在形式上却反映出元末明初杂剧革新的情形,如《升仙梦》采用正末、正旦对唱,音乐上运用南北合套等。仲明杂剧,文字华美,“如锦帷琼筵”。

郭敦,字仲厚,聊城道口铺郭庄人,户部尚书,东昌府明代大书法家。以诗举乡试,授户部广西主事,年余,出任衢州府知府。在衢州问疾苦,礼贤秀,恤高年,扶孤独,修学校,明教化,表节义,易风俗,毁淫祠,立义冢,多有惠政。在官七年,治绩为天下最。以忤中贵人得罪,下狱,衢州耆老百姓千余人伏阙乞留,廷臣以敦廉正不阿上奏,诏为监察御史,出为河南布政司左参政,不久,调陕西,未行,以郭敦有大臣体,特升礼部右侍郎兼太仆寺卿,后成祖北征,督运粮饷。仁宗即位,转户部左侍郎兼詹事府少詹事。陕西大旱,奏请免逋赋,赈灾民,罢不急之务等十余事,悉被允行。在户部任上多有兴革,并积极采取措施,禁止皇庄兼并民田,一时称善,卒于任。

郭敦,因廉洁从政得罪权贵后,回到故乡东昌府道口铺郭庄故居,在此隐居了一段时间,闲时在弟弟郭山的“东昌轩”,澄窑做一些自己喜爱的文玩用具,和窑工们聊聊家常里短,教孩子们习字作画,自有一番乐趣。由他出资建议修建的西关古井、岳庄澄窑等有关郭敦的逸闻遗事很多,至今仍为东昌府郭庄后人津津乐道,尤其是题写光岳楼四个门楼石匾额“文明”、“武定”、“太平”、“兴礼”一事,更是脍炙人口,世代传颂。

李在,字以政,福建人蒲田人,迁云南,后如入京,擅长画山水和人物,画面生动,很有影响,日本画僧雪舟曾与他切磋画艺。传世作品有《琴高乘鲤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归去来兮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溪山云阁图》轴,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陈山,字汝静,又字伯高,沙县溪南九都溪口人。任奉化教谕,成祖召入参与编修《永乐大典》,后任吏科给事中,遭父母丧事,守孝期满赴选,拟任广东布政使,皇帝特命留任旧职,主管六科事。不久,给皇太孙教授经书,仁宗继位,任左春坊左庶子。有一天陈山退朝,坠马小腿负伤,仁宗亲自给陈山研药调酒。宣宗即位,任户部左侍郎,高熙叛乱,宣宗亲自征讨,陈山和襄、郑二王一同留守京都。任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文渊阁直阁事、领文学士供职文华殿,任《两朝实录》总裁官。宣宗要为陈山建造住宅,陈山谢绝说:“我有先人旧房,足以遮避风雨,一兴土木,就难免劳民伤财。”因年老申请告退,没有获准,宣宗下令免于朝拜,又令中官扶陈山进出朝廷,先后4次上书申请告退才获准,返乡途中于邵武去世。

沈粲,字民望,号简庵,华亭人,官太常少卿,与兄沈度并称“二沈先生”、“大小学士”,均善书,度以婉丽取胜,粲以遒逸见长。粲尤工草书,学宋克而参以锺繇情旨,行笔圆熟,意趣遒逸。丰坊《书诀》称其“学宋克而得钟繇体,大非其兄所及”。

沈度,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人,曾任翰林侍讲学士,擅篆、隶、楷、行等书体,与弟沈粲皆擅长书法,藏于秘府,被称为“馆阁体”,为明代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台阁体又称馆阁体,“台阁”原指尚书,后为官府代称,台阁体书法早在宋代即已出现,至明代,因其为皇帝所赏识,而获得很大发展,遂成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形式明代台阁体书法结体平正,笔致光洁,景色乌黑,风格秀润华美,适合皇家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但也有人认为台阁体书法结体缺少变化,意趣不足,而持批评态度。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名重一时。有墨迹《教斋箴》、《四箴铭》等传世。弟沈粲,擅行、草书,子沈藻,擅楷,均承家学。

李宏,松花镇鸭埌村人,父永立,曾在元朝中都做官,考中举人,十三年考中进士,任广东海南琼州府知府,又署理涯州知州。不久,因政绩显著升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其性刚毅,远见卓识,曾向皇帝呈上“时政十事”,获得采用。《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其“擢御史,尝上时政十事,皆国政论,多见施行”。因此名重一时,列为四川名宦,为缙绅尊敬。监察御史任满后归田,居县内怀塘镬耳湾,后避盗寄寓鸭埌村。死后于宣德五年葬于一厢里木头塘,墓叫“八角坟”。县祀乡贤。崇祯时知县在登龙桥建御史坊,纪念提点刑狱坦中庸、巡按御史李文凤、李宏,上书“柏台继美”四字。

周孟简,江西吉水县人,乡试中举,与兄周述同登进士,同列鼎甲,兄弟二人的殿试策对,同获成祖御批。周孟简的御批是:“辞足以达意,学足以明理,兄弟齐名,古今罕比,擢尔第三,勉其未至。罔俾二苏,专美于世,钦哉。”一时名动天下,天下之士赞誉有加。亦拜翰林院编修,又与同科二十八人一同进文渊阁读书,当时有二十八星宿之称。

周孟简神清气和,心淳而志正,其学务求圣人之意,为文必本诸经,又博览诸子百家之书,受到朋辈推重。曾参与编修《永乐大典》。成祖巡幸北京,太子监国,素闻周孟简才识过人,凡有纂述必请孟简,且日见宠眷,升为詹事府丞。仁宗即位后,大封诸王,命孟简为襄王府长史,仁宗对孟简说:“辅朕弟,尤胜于辅朕也”,周孟简尽心辅导襄王,每次进讲必有忠孝、仁民、爱物之言,仁宗听说后多次褒奖他,襄王更是从心里敬佩这位老师,周孟简患急病,医治无效,第二日便去世了,享年53岁,襄王十分悲痛,亲自安抚其子周景亮。著有《西垣稿》、《两京吟稿》若干卷。

陈道潜,名复,字孔昭,号拙斋,莆田县东阳村人。浮山陈氏祖陈湟后裔,父陈砮。明代学者、诗人、理学名臣。早年失怙,初受学于方坦,少读书时,其品行学业为长辈所称道,初授礼科给事中,命预修国史,与杨荣同事,杨荣重其学行,称其文、德行堪为官宦典型。以言事谪彝陵州判,革巫俗,轻赋税,行善政,德远播。

永乐初,以荐擢广东道监察御史,预纂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诸书,时纂修者,翰林、春坊多不得与,独道潜以行己恭慎、学问该博入选。书成,寻丁内艰归,服阙,改江西道监察御史,内台章疏议,多出其手,同僚皆称为“拙斋先生”,满九载致仕,以功荣赠其父、母、前妻、封继配。归家研读经史自娱,常戒其子曰:“毋挟势以逞威,吾之愿也。”为人持重,不轻易戏言,好谈人善,不好谈人恶。与兄道亨相友爱,兄以子少让财产,不受。乐助人,会元陈中尝称其加,“仕者可为居官之法,隐者可为族里之法”。

叶春,本姓林,字景旸,海盐大易乡人,洪武间为海盐县胥吏,后历任礼部郎中、两淮盐运使、调福建参政。仁宗即位,受命巡视应天、镇江、常州、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宣德初,又奉命随大理卿胡概巡视江浙,为政清廉,百姓称道,三次莅临浙西,时嘉兴府属县仅嘉兴、海盐、崇德,境域宽广,难以治理,遂奏请朝廷增设4县,以便治理,未几获准,五年三月实施,还朝后,擢刑部右侍郎,卒于官。

瞿佑,字宗吉,号存斋,钱塘人,早年即能诗,谙熟典故,14岁时,其父友人张彦复即兴以鸡为题,让他赋诗,佑当即脱口吟道:“宋宗窗下对谈高,五德名声五彩毛;自是范张情义重,割烹何必用牛刀。”四句诗各自点出四个鸡的典故,格律工整。张拍手称绝,因此诗名远扬。明初曾任宣阳县训导,迁周府长吏,永乐年间,因作诗招祸罢职,被谪居保安。10年后获赦,做过3年家塾先生,后归居故里,以著述度过余年,著作颇多,主要有《存斋诗集》、《归田诗话》、《闻史管见》、《剪灯新话》等。

师逵,明朝大臣,官至户部尚书,字九达,兖州东阿人,幼年聪敏,8岁读书,日记千言。20岁入太学,从御史到辽东视察,因刚直不阿,触犯上司,被诬陷,逮至京城。太祖见其长相非凡,问明真相,擢为御史,后任陕西按察使,到任一月内,即将千余积案审理完毕;成祖即位,升兵部侍郎;仁宗即位,升户部尚书,居官40余年,为政清廉,家无积蓄;宣宗常与群臣议论:“大臣持廉守正者,唯逵一人。”后卒于任所。

张政,字平夫,安徽省广德人,资质聪慧,登进士。

李铭,宣宗时驸马,娶明仁宗女清河公主为妻。

张宗琏,字重器,江西吉水人,政治人物、进士。中进士二甲第五十五名,后累任至南京大理寺丞,后贬为常州同知。当时明廷派遣李立治理江南军籍,后擅自逮捕平民,张宗琏与之相争,使大量平民幸免,后因背部生疮而死,葬时有上千名常州百姓衣著白衣送葬。

郭敬,明朝四朝元老级太监,生于西夏县曹张镇,自18岁跟随明成祖朱棣,亦是大太监王振的亲信,在大同镇守的时候,土木堡之变中曾躲在草丛里逃过一劫。

蒋骥,以翰林院侍读承直郎身份,参与修纂明太宗实录,三甲同进士,与王艮、金幼孜等同年。

俞士吉,字周贞,号栎庵,晚号大瀛海客,浙江象山人。中举人,授兖州府学训导;建文中,上疏言时政得失,为朝议所允,晋监察御史,出按凤阳、徽州、湖广。成祖即位之后,进佥都御史。时浙西大水,命偕户部尚书夏元吉,往督农政。湖州灾,奏捐粮六十万石赈民。三年夏,浙西大饥,又随夏元吉发粟三十万石往赈。以礼部侍郎衔出使日本,封其国山为“寿安镇国之山”,为襄阳知府。仁宗在东宫,闻士吉善诗,询以古诗唐律,命作《圣节》诗各一体,援笔立成。宣德初,授南京刑部侍郎,越五年致仕。史传称其“仪表修洁,举止清雅,文采蔚然,谀之不喜,犯之不怒,伟度洪量汪如”。著有《栎庵自怡稿》。据石浦《武氏家谱》载,曾与郑和率船队下过西洋。

释迦也失,明朝著名的三大法王之一,系西藏拉萨河下游蔡贡塘地方人。自幼出家,后拜西藏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根本上师,学习佛法,因其勤奋好学,才华过人,故宗喀巴称其为“辩才无碍”的八大弟子之一。明成祖先后两次派专使召请宗喀巴,宗喀巴因年老未能亲往,遂派其弟子释迦也失代表他前去:释迦也失到达南京,受到明廷的盛大欢迎,在南京期间,每次朝觐明成祖,成祖赐坐,赐茶,赐宴,待以殊礼。此后,释迦也失遵照成祖之旨令,在南京营造寺宇,召募僧众,举行盛大宗教活动,受到成祖的赞许和赏识,给予优渥恩宠。

明成祖封其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赐印诰及金边黑色僧帽一顶。翌年,释迦也失返归西藏,于拉萨北郊主持修建了著名的色拉寺。释迦也失于古稀之年,仍不畏道路艰险、旅途辛劳,再次进京,觐见明宣宗皇帝,为明宣宗治愈重病,他曾多次赴蒙古、五台山和青海等地讲经传法,倡建寺庙。明宣宗颁赐释迦也失御制金印,封其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照普应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简称大慈法王,藏语为“绛钦曲结”。释迦也失卒于返藏途中,明廷下令在青海卓摩喀建造喇嘛寺,赐名”弘化寺”,以示纪念,寺内修建“至善大慈法王塔院”,收藏有大慈法王的舍利。

李贤,初名失必儿丑驴,鞑靼贵族,明朝初期大臣,初为北元工部尚书。在永昌侯蓝玉为主将发动“捕鱼儿海之战”,击溃北元残余政权,北元工部尚书失必儿丑驴脱离北元政权,归降明太祖朱元璋,由于失必儿丑驴精通蒙古文、突厥文、汉文、回回文等诸多文字,出任通译书。失必儿丑驴学识渊博,明太祖很喜欢他,赐名为李贤,当时燕王朱棣主持北方战事,明太祖将精通北方诸民族语言的李贤,授予燕府纪善。

李贤在燕王府侍奉燕王世子朱高炽最恭谨,后来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李贤有辅佐重勋。朱棣攻破南京,将侄子明惠帝赶下台去,成为明成祖,李贤因功累迁至都指挥同知,官秩正三品,后晋为大学士。此后,凡塞外表奏及朝廷所降诏敕,皆由李贤译书,而李贤在朝中屡陈所见时,明成祖大多采纳之。仁宗即位,念及李贤旧劳,晋升其为后军都督佥事,再进右都督,赏赐甚丰。后来,封病中的李贤为忠勤伯,食禄一千一百石,不久,李贤病逝,令其第二子以其先官职“纪善”之称为姓氏,改姓纪氏,以念明太祖的知遇之恩。

马京,字子高,本县俱得里人,民籍,少师于康汝楫先生。成祖立长子高炽为太子,次子高煦为汉王,时太子守行在,马京被征赴行在,任北京行部左侍郎,以辅佐皇太子。马京到职后,尽诚翊赞,历久愈笃,深得太子倚重,却招致了高煦的嫉恨。成祖率兵五十万北征,留太子高炽监国,八月北征还,太子遣使迎接稍迟,高煦即让人制造谣言,谋动谣太子地位,并中伤马京、黄淮等一批监护太子的,成祖怒,以“奉表不敬”将马京等人下狱十年。

成祖再次北征,病死在榆木川,太子即位,马京当即被释,旋病逝,年73岁。对马京之死,仁宗甚为痛惜,特发“圣旨”,除遣官致祭外,追赠其为荣禄大夫、少博,赐文简,于宣德三年又发两道“圣旨”,一是封马京妻为太夫人,一是“以父勋劳”擢马京之子马健为文林郎、行在太常寺典簿。

吴溥,字德润,号古压,江西省崇仁县人,名儒吴与弼之父。中举人后,因病未参加会试,以教书自娱,后入国子监,授翰林院编修。成祖起兵“靖难”,攻人南京的前一天,胡广、解缙、王艮等江西籍翰林官会于吴溥家,立誓效忠建文,解缙、胡广尤为慷慨,王艮独流涕不语。3人去后,吴溥子与弼叹日:“胡广死节,应是大好事。”话未毕,传来隔壁胡广吩咐家人的声音:“外面太乱,小心将猪关好。”吴溥笑道:“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而王艮果然服毒而死,南京城破,吴溥与胡广等人均迎降。

永乐初,吴溥迁翰林院修撰,升国子司业,为《永乐大典》副总裁,参与编纂《太祖实录》,居官廉洁俭朴,清慎严谨,但在国子监20余年未升迁,宣德元年,死于任上。为官清正,不附权贵,二十年间官居原位,许多大臣因其多年不得晋升让其少针砭朝政,他却说:“是否能够得到知遇是人的天命所注定的,我不会为了自己的官位屈枉自己的内心”。所得官俸,大都散济亲友故旧之贫困者,以至死去无以为殓,自幼力学,潜心研究《春秋》,得其微旨。善诗,作品多反映年华迟暮、仕途艰辛的内心痛苦;也有写景寓情之作,情景交融,文笔清新,诗风淳朴,在明前期诸家中自成一体,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其“诗格楚楚”。除参编上述典籍外,还著有《古崖诗集》,选入《石仓历代诗选》。

潘文奎,永嘉昆阳村人,字景昭,愚庄其号也。治书,年三十岁,浙江丙子,乡试第五十四名。奉使朝鲜安南诸国,擢知河南许州事。以事当降,寻召还,改左春坊司直郎,未几朝廷遴选廷臣重厚堪任字牧者,升汉阳府别驾。以纂修国史召至京,十月升福建布政司右参议,后衣锦还乡。

太平,蒙古瓦剌部首领,迁使向明朝进贡,并请封位,成祖敕封为贤义王。不久,叛明,从顺宁王马哈木迎战成祖之亲征军,败于土剌河,后修好仍贡如故,其部下为马哈木之子脱欢所并。

阿鲁台,明朝东部蒙古首领之一,曾先后拥立鬼力赤、本雅失里阿台为可汗,而自称太师,专权擅政。受明封为“和宁王”,遂与瓦刺对立,为瓦剌部脱欢太师所杀。

周安,抗越爱国将领,其事迹载入《明史》,死后追封都指挥同知,并子孙世袭。安南臣子黎氏作乱,屠安南国君及其宗族自立其子为帝,安南残存宗室逃入南京,请求朱棣帮助复仇,于是中越两国交恶,朱棣用兵安南,张辅指挥了这场战争,征服安南并郡县之纳入明朝版图,但安南民心不附,为尔后的变乱埋下了祸根。朱棣迁都北京,明朝的经营重点逐渐北移,安南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

安南地方官黎利召集各部在兰山会盟,起兵抗明,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明军守军渐渐不支。宣宗调集明军主力围剿安南救援明守军,但经“宁桥之役”中伏大败,明朝安南守军陷入孤立无援境地,黎利进而率数十万安南大军,围攻明朝在安南军事重镇乂安。周安作为镇守乂安主将率所部明军与安南军激战,不料部分明将胆小怕死临阵叛变,战局恶化,黎利派人劝降周安,周安大骂不止,誓死不降,但终因寡不敌众,所部深陷敌阵,周安最后大呼“我是天朝的臣子,岂能死于贼手”,与指挥陈麟跃起夺贼刀,手刃敌军数人后皆自刎殉国,所部明军近万余人全部力战壮烈殉国,明朝政府感其忠烈,宣宗乃追封周安为都指挥同知,并子孙世袭,其事迹载入《明史》。

夏旭,江西永丰人,一作九旭,农民起义领袖。江西濒江八府久雨成灾,次年又遭旱蝗,夏旭率饥民数千人,据大盘山起义,自称都督,同年十月,官军袭破山寨,被俘杀害。

黄骥,全州人,中乡举,为沙县教谕。永乐时擢礼科给事中,常三使西域;仁宗初,上疏言:“西域贡使多商人假托,无赖小人投为从者,乘传役人,运贡物至京师,赏赉优厚。番人慕利,贡无虚月,致民失业妨农。比其使还,多赍货物,车运至百余辆。丁男不足,役及妇女。所至辱驿官,鞭夫隶,无敢与较者。乞敕陕西行都司,惟哈密诸国王遣使入贡者,许令来京,止正副使得乘驿马,陕人庶少苏。至西域所产,惟马切边需,应就给甘肃军士。其冈砂、梧桐、碱之类,皆无益国用,请一切勿受,则来者自稀,浮费益省。”帝以示尚书吕震,且让之曰:“骥尝奉使,悉西事。卿西人,顾不悉邪?骥言是,其即议行。”后迁右通政,与李琦、罗汝敬抚谕交阯,不辱命,使还,寻卒。

吴管者,蒙古族,恭顺伯把都帖木儿(吴允诚)之子,明朝广义伯,初居甘肃塞外。随父吴允诚归降明朝,居凉州耕牧。吴允诚与兄吴克忠、吴克勤,从明成祖征阿鲁台、本雅失里后,吴管者与母留守凉州,原归降明朝的凉州卫“鞑官千户”虎保、永昌卫“鞑官千户”亦令真巴等,趁机起兵反明,欲胁迫吴允诚部众同反,吴管者与母共议,召部将保住(杨效诚)、卜颜不花等平叛,擒伍马儿沙等,以功,授指挥佥事。升都指挥佥事,封广义伯,次年卒,妻早奴亦有智略,助其守边,常亲入朝献良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