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四章 大工业术(1 / 1)

加入书签


淬火过后的铁件淋雨会有影响吗,大概会的。雨哗啦啦的越下越大,为防止钢条被淋湿,李孟羲下令所有人把钢条揣衣服里包着,跑步回城。回到城中,把所有一千多根钢条收集起来,在屋子里堆了一地。关羽拿来了一块麻布让说擦了雨水,李孟羲心不在蔫的拿麻布擦着头发,他兴奋的看着一地的结果。这可是一千多根淬火钢条啊,这还是批量淬火的啊。假如说用火槽批量均衡加热的方法有用的话,那就了不得了。在铁件锻造过程中,淬火是个大问题,经验不足的铁匠淬火的失败率居高不下,而经验丰富的匠人不仅成功率高,火候把握的还好,能淬的又快又好。用长达三百多丈的一个火槽,划定一千多个工位,铺上均衡的炭,然后再加热同样的时间同时淬火,这种新的劳作方式意味着,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熟练匠人不足的困境。因火槽加热均匀,因而上千根钢条加热进度是很接近的,这时,不用太多匠人,只需一个经验最丰富的匠人负责掌握火候,在火候达到时统一下令淬火,这样,千八百人就等于同样掌握了火候,这是淬火效率的千百倍的提高。一千个熟手铁匠,跟一个熟手铁匠九百九个寻常民夫,这两者之间的人力成本,不可同日而语。李孟羲擦完了头发上的水迹,很自然的把麻布递给一边的锻刀匠人,笑着说到,“擦擦水。”匠人愣了一下,然后手忙脚乱的接过,颇有些受宠若惊,李孟羲目中无有尊卑,待人平和,总是让人如沐春风。待锻刀匠人一通抹抓擦拭,终于把一头湿漉漉的头发弄成了一窝乱草一样的乱七八糟,李孟羲忍着笑,他指着一堆淬火完成的钢条,说到,“劳烦看看,这堆铁淬的如何了,再把其中差劣的也挑出去。”刀匠递还了手巾,领命下去忙碌了。一千多根的钢铁,刀匠检查的方法很简单,他每拿起一根钢条便从上到下翻来覆去看上两遍,这第一,看淬火淬的有无开裂或是大的变形,然后,这第一步检查完之后,再拿着钢条稍微掰着两边掰一下,看看韧性,第三步,拿着两把钢条互相锵锵敲击几下,以判断钢性如何。多达一千多根的成品,在刀匠的认真遴选之下,不久便过完了一遍。这当中,开裂和有大的变形的次品,只有不到六十根,粗算一下,淬火成功率达到了九成以上。刀匠乃在行的人,钢条检查过一通,一千多根钢条之间,淬火质量惊人的接近,要知,襄助淬火的人好多根本就不是铁匠,连钳子都拿不好,可就是如此,一堆毫无技艺的人,愣是达到了大匠的淬火水平,刀匠立刻察觉出了这其中巨大的用处。刀匠看向李孟羲时满眼的佩服,他带着赞叹,提议到,“军师,要不咱们以后,就都用这个法子淬火?”李孟羲想了一下,笑着摇了摇头,“怕是不妥啊,”他看着一脸期待的刀匠,解释道,“铸铁倒是还好,铸铁件一个模子出来的,厚薄大小一样。可锻铁不行,你说,要是打把刀,这个人打的刀长三尺一,那个刀长三尺三,这个刀厚八分,那个刀厚六分,长短厚薄都没法统一的。淬火你也知,铁热一点凉一点,淬火差别大了。”李孟羲拒绝了用火槽批量淬火的提议,锻刀匠人悻悻的尴尬的挠了挠头。正当刀匠尴尬着,一张军票递了过来。刀匠疑惑的接过军票一看,上写,【赏粮佰斤】。李孟羲收笔入筒,他笑着解释,“虽说火槽不能用于加热锻铁,但你道提醒我了,锻铁不能,但铸铁件完全可依用此法。”“再者”,李孟羲微微笑着,眼睛里闪着自信的光芒,“锻铁虽是厚薄长短难一,但,谁言锻铁不能千百共热,也能!”铸造和锻造是两种差别巨大的工艺,铸造可以用模具,可以造成千上百个一模一样的工件,但锻造的话,铁匠们多加一点铁,少加一点铁,多一锤子少一锤子,整个锻打环节全靠经验,因而,哪怕是规定好了刀剑的重量和尺寸,但锻打完成,成品的厚薄长度及重量必然是有较大差距的。这就是为何一开始李孟羲觉得只有铸件能够热处理,而锻件不能。锻件不能批量热处理的原因是难以千百个锻件厚薄长短如一,但反过来想,只要有办法让锻件也千百如一,那刀剑便也能批量热处理了。李孟羲想到了解决方法是,以规模制胜。锻造当中,虽然是,规定好了同一个尺寸的刀剑,但匠人打十把刀,十把刀十个长短厚薄。但,误差再大,误差总归还是在一个较小的范围的,规定是打三尺长的剑,在匠人们手中会普遍是三尺一,三尺二,或是二尺八,二尺九的长度,而根本不会是规定的三尺,结果打出的二尺或四尺的剑。那么,既然误差虽较大,但误差范围其实还是比较小的。那么,匠人们打十把剑,很可能十把剑都厚薄轻重不一,但是,当这个数量达到了一百把,这一百把中,总归恰好有那个把是厚薄长度很接近的。而要是将所有的匠人的作品,成千上万把剑集中到一起比较,这么巨大的基数下,同一厚薄长度的剑,每一个规格的都会有十把之多。看,批量热处理需要规格一制的铁件,铁件这不就出来了。这是大工业的方法。而李孟羲能想到这个巧妙和颇具智慧的方法,来源于大学课堂上一堂艰涩难懂的课。大学有一门课,叫做高数。作为一个学渣,李孟羲高数根本就没及格过。但是,他在高等数学课上学到了仅有的一点重要的知识。李孟羲清楚的记得,那是高数中集散一节,而讲解集散的时候,那个颇具水平的,来自于军方科研背景的大学教授讲解了一个生动的例子。那是在共和国两弹一星工程中,共和国工业基础极差,机械加工精度不够,好多高精度的零件根本生产不出来。而这时,作为工程计划掌舵人的钱学森钱老,他提出了解决办法,他下令——每个零件生产一万个。然后,就用这个方法,在极差的工业基础下,成功生产出了能够使用的高精度部件。方法很简单,既然加工精度不够,那就直接生产一万个,问题便就解决了。然而,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本来精度达不到,生产一万个却就把问题解决了?这背后隐藏的道理是——离散。何为离散?简单来说,假如说,你的加工精度不够,只能精加工一毫米的精度,那么,必然,在你的生产过程中,你所有的工件的精度是围绕着1毫米在波动,生产出的零件必然是,【098】【099】【100】【101】,【102】,【103】必然是围绕着一毫米上下波动着。而这个波动,便就是离散。那么很好,假设,需要一个加工精度是1000毫米的零件,但是,你的技术基础只能加工1毫米的,错了数个数量级,这时该,怎么办?利用离散原理,把一毫米的零件直接做一万个。那么,在一万个这么巨大的数量中,这一万个零件必然是离散和波动的。在足够多的数据离散中,这其中,肯定有一个恰好是标准的1000毫米的那个。于是,就用这样的方法,用只有一毫米精度的低精度加工技术,成功制造出了1000毫米精度的高精度零件。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钱老对共和国国防事业来讲,钱老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勋。钱老虽然是负责造导弹的,但钱老对共和国工业技术的统合利用的高明指导思想,是对整个国防工业不可缺的支撑,如果没有钱老,那何止导弹造不了了,原子弹也造不出来了,卫星造不出来,潜艇造不出来了,任何稍微高精尖,稍微对精度稍微有点要求的东西,就全都造不出来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若没了钱老,就没了整个共和国所有的包括导弹,卫星,两弹,潜艇飞机,这一切的一切,在那个工业薄弱技术低下的年代,这些,全都没有了。在前世,在的那个三流大学,在一上课睡倒一片的沉闷课堂上,李孟羲是何其幸运的学到了他所接触到的最深刻的智慧。共和国依此智慧,在那个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年代,神奇的将原子弹在戈壁爆破,将导弹和卫星发射升空,将飞机上天,将潜艇下海,这无穷的功勋,令人敬仰。李孟羲学到了,造他妈的原子弹的工业统筹方法,这般屠神之术,拿来打铁,何止是大才小用,简直太大才小用了。一个问题,问,古代能造出00001毫米精度的零件吗?这般精度,夸张的过分。但若说不能,说不能的人,既不懂技术,也不懂数学。什么叫做,不能?古代加工精度虽然低,但至少一毫米,甚至零点一毫米的简单加工精度还是能保证的。需要1000毫米的零件,加工精度达不到怎么办?那可以直接做一万个乃至十万个零件。这样,这十万个当中,必定有一个能够达到精度标准。这就是,在古代可能加工出精度在微米的超高精度零件的方法。什么叫精度不够?什么叫技术低下?什么叫,不能?李孟羲是何其幸运,他偶然学到了一丁点的高层级知识,就这么一丁点的一个小小的知识点,整个高数课,他学到了就这一个知识点,其他的什么都没学到。然而,就这么一个小知识点,足以使李孟羲能仗之见识天地浩大。——假若,机枪的关键部件需精度达到0001毫米,而手工只能达到01毫米精度,那该咋办?生产不了吗?不,能!生产一万个零件,其中必有能使用的。虽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最终才造了一把机枪,值吗,有用吗?在汉末三国,造了一把机枪出来,哪怕只有一把,机枪架到虎牢关上,架到街亭,架到长坂坡,架到周瑜的船上,谁——说——没——用?在技术低下,在加工精度很低的汉末,李孟羲完全能有办法造出比加工精度高千倍万倍超高精度的东西。原子弹导弹的零件就是这么造出来的。此可称为大工业之法,底层数学理论是离散分布,具体方法是,以生产成千上万个同类产品从而“离散”出那个所需要的超高精度。依此方法,可以生产技术上限百倍以上的精度的东西。大汉是古代,不是原始社会,大汉是文明国度,不是蛮荒之地,大汉技术虽落后,但技术基础也是有的,汉帝国技术璀璨,能工巧匠无数。大汉本有基本的加工技术,就能有不错的精细加工精度,头发丝的精度,对高级手工匠人来说,并不是问题。那么,在头发丝的精度上,提高一百倍的精度,在精度上加两个零,甚至三个零,那么只要技术理论有,材料有,加工精度就根本不成问题,只要有图纸,以汉末的技术基础,完全能把简单的螺旋桨飞机造的出来。说什么就算给古代人图纸和材料,以古代的加工精度根本造不出现代武器,说这话的人,当真懂得技术,又岂懂工程?又岂懂数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