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钱翰朗和国社党(1 / 2)

加入书签

第二百七十一章 钱翰朗和国社党

国民军和滇军的关系有些复杂,某种程度上来说,两者一直都保持了默契的合作关系,甚至有着面对北洋军大举南下是共进退的口头同盟关系,然而陈敬云自己也是不愿意让滇军占据四川的,现在占据云贵两省的滇军实力已经很可观了,如果在把四川给占了,依靠四川这个富足的内陆省份,滇军的实力会更上一个台阶,到时候不但对北洋是个巨大的威胁,对国民军而言同时是个巨大的威胁。但是陈敬云同样也不愿意滇军在四川遭遇惨败,消耗太大的实力,到时候实力大减的滇军如果无法承受北洋的压力的话,那么国民军就会少了一个实力强劲的天然盟友。

如此矛盾下,陈敬云才会答应和唐继尧继续军贸,给予唐继尧最基本的步枪和子弹的支援。

不过尽管国民军想要低调,但是有些事情想要低调也是低调不了的,比如现在闹得乱哄哄的第一次国会选举陈敬云就脱不了关系,手握闽浙两省和广州以及苏南的国民军已经成为国内第二大军事势力,而国社党也是掌控了这些地区的议员。届时这些属于国社党的国会议员怎么投票是个关键。

当然了,给袁世凯投票当总统是确定了,这个可是当初陈敬云用来交换东南宣抚使的主要条件。但是这个总统职位还是有着不小的悬念,国民党和共和党以及滇军控制下的统一共和党都在磨拳搽掌想要在国会里控制权力,甚至听闻他们国民党和共和党达成了某种协议,联合起来一起组阁。

当然,更重要的是,国民党的宋教仁一心想要弄成总理内阁制,限制总统的权力,如果国民党控制了国会,那么第一件事就是施行总理内阁制,把袁世凯或者孙文又或者其他什么人当的总统变成傀儡。

所以即将到来的国会选举当中,袁世凯当不当总统不是主要问题,所谓的内阁制或者总统制才是大问题。

现在国会选举还没有完成,但是基本上已经可以预测结果了,到时候国内的第一大党肯定是国民党无疑,至于第二或者第三的位置就值得商讨了,不是共和党就是国社党,另外云贵的统一共和党大概排到第四。剩下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党派都是乌合之众无法成事,这大概的排名是有了,但是各党派在国会里所占的具体席位却是未知数。

面对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会选举,陈敬云虽然保持了低调,但是国社党已经成为国内前三的党派,这个事实是陈敬云想要低调也低调不了的。随着国会召开的曰子慢慢临近,陈敬云和国社党的名字频繁的登上了各报纸的头条,而身为国社党的主要负责人,国社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钱翰朗一时间也是成为了国内政坛的风云人物,一时间风头虽然不如宋教仁,但是也差不到那里去。

和宋教仁不同,宋教仁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革命党人,早年就已经开始革命活动,对于党派更是深有研究。但是钱翰朗呢,却是个正儿八经的官僚,福州起义之前还是个前清官员呢。而陈敬云在福州起义之后,他也是受到了牵连,虽然没有获得什么通匪什么罪名之类的,但是也是被革职丢掉了差事,后来到福州投奔陈敬云,本来也只是想当官重返政坛。但是正式官员没当成,反而是那时候陈敬云刚好要成立一个党派,这个钱翰朗是投其所好,虽然对党派一无所知,但是明确是抓住了陈敬云成立党派的核心思想,那就是控制军队和政权。

他这人本来就是个资深官僚,知道陈敬云想要做什么后又加上想要上位,所以虽然之前对党派什么的都不懂,但是硬是帮着陈敬云把国社党的框架给弄了出来,随后国社党的扩张发展中也是出力众多,成功的当上了委员会秘书长。

有了这份资本后,他钱翰朗更是潜心研究党派,虽然他没上过新式学堂,更没留过学,但是的确招揽了不少通晓党派事务的人才,然后自己也是找了众多外国的相关书籍学习,虽然一个外文单词都不懂,但是他可是养了好几个翻译人员专门翻译这种书籍,愣是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党务专家。

说起党派政策,民族主义优越论那更是一套一套的,随后他更是为陈敬云编写了众多的理论文章,然后又为陈敬云量身打造各种理论,整编出了一套国社党的理论体系,钱翰朗的转型可谓是前清官员的最成功例子了。

可是尽管他已经披着党务专家的名头,但是实际上他对自己所弄出来的那一套东西也是不信的,和陈敬云乃至其他国民军高层一样,他们对国社党的那些理论看的很透切,那就是利用。

不管是什么民族主义优越论还是其他什么国民军所提出来的口号理论,绝大多数都是为了陈敬云的个人权威和国民军的发展以及统治为基调所定下的。反正钱翰朗是不觉得自己是什么华夏民族的精英人士,更不觉得华夏民族就是所谓的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就一定要统治世界啊什么的。

这些东西的本质是很明确的,那就是用来宣传的。要是自个被自己所瞎编弄出来的这一套东西给糊弄迷惑了,那说明他就不是个合格的党务专家了。

所以尽管国民军体系当中绝大部分高层都已经加入了国社党,甚至一些核心人士是国社党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但是不管是马成还是安华林,他们对国社党的那一套都是不太懂,甚至有些是理解不了的。在他们看来,国社党就是一个统治以及用来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已,真要把自己给套进去了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