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端倪(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十四章端倪

第2章锦绣篇

第27节

陆焉等人又说了几句场面话,便流露出要去其他织室看看的意思,夷则点头哈腰地送他们出去,态度十分谦恭。只是他临去时,终于还是忍不住,阴沉沉地看了织成一眼,其他人自然心中一颤,织成则是累得连颤的力气都已经欠奉。

因为,还有个烂摊子等着呢。

辛室中的烂摊子,自然是丢给辛室中人来收拾。只因想到那些即将到手的赏银和衣服,以及轻松的休沐一日,人人只觉全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争相洒扫,哪怕是受伤较重的,也乐意在旁边递个抹布拂子,就只那血污一团的十三娘身体,没一个敢近前。

倒是孙婆子粗声大嗓地说道:“这尸首丢这倒也晦气,刚才那位贵人说‘谨慎处置’,院丞大人也没什么吩咐,依我婆子看来,直接扛去化人场,烧化了也就罢啦。”

织成此时缓过劲来,只觉全身酸痛,发鬓衣衫也被汗水浸透,且腾起一阵阵的血腥臭味。闻言倒睁大了眼睛,把孙婆子上上下下扫了两眼,问道:“化人场在何处?”

孙婆子短粗的手指一指西边,道:“就是个乱岗子,平时织室死了人,也都是丢在那里,因怕惹来瘟疫,多半是淋上油烧净就罢了。”她咧嘴一笑,露出满嘴发黄的大板牙,牙上满是黑渍,十四娘不禁暗暗皱了皱眉,却听织成道:

“这尸身甚重,婆子你一人扛去也不方便,这里有她们打扫,不如我和十四娘一起,随你将这尸身抬去化人场罢了!”

扛尸?

十四娘惊异地挑起了两条秀气的眉毛,呆呆地望着织成。

织成却满含深意地望了她一眼。

二人相处时间不长,但同处逆境,又曾浴血共战,竟有了几分难言的默契。十四娘虽然满腹疑窦,但知道织成必有用意,当下默默不言,果然走到十三娘尸身前,皱着眉头,竟也不顾那些污血,先抓住她一只腿脚,抬了起来。

这次换孙婆子惊异地挑起了两条粗疏的眉毛,实在想不到这个清标秀致的十四娘怎么只一夜功夫,便跟换了个人似的,不但对织成言听计从,便是对这种抬死人尸首的腌赞活儿,也视作家常便饭一般。

织成已卷起袖子(其实真不必卷,已血污重重,也未见得比死去的十三娘干净多少),麻利地抬起了尸首另一条腿,示意孙婆子过来。

孙婆子呆怔了片刻,才醒悟过来,赶紧抱起了十三娘的上半身。三人发力,将十三娘的尸身抬出门去。

刹那间,正在收拾屋子的辛室众人,也呆在了当地,瞧着三人远去的身影,面面相觑。

二娘嗤了一声,喃喃道:“咱这大娘,可真是个人物,上奉承,下打压不说,眼下连十四娘都被她调教出来了!”她环视众人,提高声音道:“你们可得拎清了自己心思,别到时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我可是死心塌地跟了她了,”说完又嗤地一笑,自言自语道:“不说别的,就我在织室这许久,都混到了二娘的排序了,除了这位大娘,又有谁敢把我捆成个四马攒蹄?”

天渐渐亮了,淡青的晨曦也随之退去,代之以更明亮的青白色。太阳还没出来,拂面而来的风带着些清冷。

自织室而出,拐过一些七扭八曲的小巷,两边都传来熟悉的轧轧机杼声。是其他织室的织工们,已经在开始一天的劳作。小巷颇窄,两边路上落有些粥汤菜叶,织工们平时都被拘在织室中,这里显然是孙婆子这样的杂役妇人行走之处。巷壁破烂不堪,许多砖石都已烂空,坑坑洼洼地生满青苔,来源不明的湿意,从里面缓缓沁出来,发出微腥的气味。

三人抬着尸首,无声前行,孙婆子人胖力大,但也罢了。织成和十四娘却是走上一段路,便要停下来歇歇。途中遇到几个也是持杂役的婆子,不过麻木地看上一眼便过去了,显然对织室中死人一事,已经习以为常、无动于衷。

十三娘当然并非什么善良之辈,况且先前不是你死,便是我活,杀了她也没什么好愧疚的。然而织成想到一个人就这么轻易地死了,甚至都没引起路人丝毫的恻隐之意,又想到区区一个辛室,短短数日便能换过几茬织工,连那个排序的称号,也不过是用来证明谁活得更长久一些。其实就算是元娘和二娘,年岁也并不大,活得实在并不算长久。

再看这屋宇堆积、巷多道密的织造司时,便觉得无异是一只盘峙于此的吃人巨兽,或许随便一个角落里,便有被这巨兽吞啮后留下的累累白骨。

想到此处,忽然转过头去,看向累得气喘吁吁、却仍咬牙坚持的十四娘,出声问道:“十四娘,你叫什么名字?”

双手负后抬起尸首,走在最前的孙婆子不由得回来头来,诧异地看了织成一眼,嘟哝道:“一入织室,还问过去的名字做什么?”

织成也不管她,犹自坚持着追问道:“十四娘?”

十四娘迟疑片刻,低头道:“我……我叫槿妍。”

“槿妍?”织成微微一笑,赞道:“好名字!”

“我是很小就被卖到陆府的,籍贯宗亲都已不可考,只隐约记得自己原来的名字,叫舜华。”十四娘喃喃道:“后来……陆府所有的侍女,入府后都以花卉为名,轮到我改名的时候,公子怜惜我的身世,说《诗经》云‘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舜华指的是木槿花的妍丽之态,所以,给我取名槿妍……”

自从亲手杀死十三娘后,十四娘仿佛变得更沉默了。只是从以前那种傲视同侪的、优雅的沉默,变成如岩石般的无声无息。然而此时,她冷硬麻木的面容上,却仿佛在不知不觉之中,闪现了一抹明亮柔和的光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