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水有多深八百零六(1 / 1)

加入书签


我下面要说的,你们可能接受不了,理解不了。
因为跟你们,其实也包括我,被很多人教育的,听说的,听别人所谓的讲解,看别人曾经写过的东西,内容的,根本就不是真实历史。
至少,你看,诸子百家,我们接受的信息是什么?
文化的荟萃,顶尖,精英,顶级名流,名人,思想博大精深,或许可以用无与伦比来形容那个特殊时期的这些特殊人物,杰出代表等等,对吧?
但是他们却没有告诉我们,这些名流,名人,当然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都没有错。
而是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实。
那就是那是一个多事之秋,一个原本以为有比如外族的入侵【犬戎】什么的造成的,然后西周结束了。其实是周朝自己人的内讧,导致了周朝的分裂,西周的提前结束。再由贵族内部退出一个东周。
但是,就单单这个点上,实际就已经有一个大漏洞了。
引述百度: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国人怨声四起;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废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与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於戏。前771年,西周覆亡。
周幽王被杀后,申、曾等诸侯见目的达到,而此时郑、卫、晋等诸侯率领的勤王之师也已经赶到,于是申侯与缯侯与外面的郑、卫、晋等诸侯里应外合,大败犬戎,犬戎退走。申、缯、卫、晋、郑等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王室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与此同时,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王子余臣为王,史称“携王”,这样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但是列国中绝大多数只承认周平王,而不承认周携王。周平王21年(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从以上历史,你们看出什么来了吗?
没有?
第一,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与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於戏。并不是犬戎造反。这本来就是一个阴谋陷阱,用犬戎的没有心机,或者就是匹夫之勇,完成杀周幽王的大事。
第二,其实更可怕。周幽王被杀后,申、曾等诸侯见目的达到,而此时郑、卫、晋等诸侯率领的勤王之师也已经赶到,于是申侯与缯侯与外面的郑、卫、晋等诸侯里应外合,大败犬戎,犬戎退走。难道没有人觉得这里面有问题吗?说明犬戎当时占领了镐京。申、曾并不在镐京。或许也在。但是郑、卫、晋等诸侯率领的勤王之师也已经赶到,要杀犬戎之前,难道犬戎就不说出真相,说出是申、曾阴谋叛l,勾结自己的吗?狗急会跳墙,临死会拉点背的。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郑、卫、晋等诸侯也不是什么好鸟。或许是和申、曾事先攻守同盟,或者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然后犬戎这个棋子用完了,就得除掉。说明郑、卫、晋等诸侯也想周幽王死,这个可能性非常大。那这个罪名,当然是犬戎背黑锅了。
第三,所以,周朝的命运可以说从犬戎杀死周幽王,就注定了已经终结了。什么意思呢?就是周王,诸侯听命于周王朝的历史,已经结束。那就是说诸侯时代,已经萌芽了。
这才是历史真相。
所以,申、缯、卫、晋、郑等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王室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与此同时,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王子余臣为王,史称“携王”,这样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你看,周朝,或者诸侯们已经意见不合。
当然这个并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而是东周,历史学家,没有人,没有一个人来说,其实就是一个没有对诸侯们控制q,没有绝对领导q的空壳子而已。
所以,历史把东周几乎是忽略掉的。
因为很快诸侯们不安分的心就躁动起来,就有了春秋。也就是诸侯火拼时代,春秋五霸开始了。
那个时候,东周的王在哪里?
在苟延残喘罢了,根本无力制止这一切。诸侯根本就拿东周当一个傀儡,不,连傀儡都不是。根本就不尿周王。
你们实力强,五霸。那么这五个诸侯打完了,消耗得很厉害。元气大伤。就得暂时修整。
所以春秋很快就过去了。
别的诸侯,早就蠢蠢欲动了。
他们怎么可能甘心被你们五个诸侯当中谁最后胜了,你【你们】来当一个新的王呢?
我前面就说,西周一灭,周朝已死。而不是周朝一共活了八百年。
每一个诸侯心里都清楚得很。
因为,这个,就是历史。就是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你周朝再牛逼,再胡编l造,篡改历史。诸侯们不是傻子。当然知道历史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就是统领,首领,王等争夺上位的历史。
而有一个明显的标记,就是王朝国都,或者早期,就是指挥部,统帅部都被人摧毁了。那么这个时代,这个王,首领,统领的时代就结束了。
夏朝如此,商朝如此,周朝同样如此。
一个连自己的国都都守不住的王,诸侯们,贵族们等等,怎么可能能认你当王,听命于你呢?
所以就是西周一灭,周朝名存实亡。
那就是下面诸侯们的时代来临了。
而诸子百家不是应运而生,其实是他们所有人,都在找未来的王,或者希望兜售自己的理念,最终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天下安危,百姓安居乐业,可能你们接受不了。
他们各个,其实都是为了自己,希望能找到一个未来的王,然后他们光宗耀祖,一步登天,位列三公,出仕王家,皇家。
这才是历史真相。
就好像大家以为的孔子,一生清贫,热心办学,一门心思做学问等等,对吧?或者向诸侯推销儒学,君子之道,对吧?
这些的确是他做过的事情。
下期再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