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杂谈之阵法(1 / 1)

加入书签



开始今天的话题以前,先来说一点点别的东西,跟上一章有关的东西。

你看哦,不知道是谁说出来的,引出来的,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说佛以前,咱们先来说说正道,神仙,还有妖魔吧。

有一念成正道,成神仙的道理吗?正道,神仙是那么不值钱,那么容易,就想想就可以了吗?显然不是吧?我们都知道,神仙是修炼,修炼成仙,有一些,一部分是因为皇帝,百姓等纪念,也有一些是传说。但是不管怎么说,不是坐在那里,简单地想想就能成正道,成神仙的。这是违反中华传统文化,违反传统的道教文化,神仙文化,更是歪曲正道。

至于妖魔,前面已经提到过很多次了,没有人会把妖魔当成神仙,当成正道吧?除非是妖魔内部。

虽然佛教不说是修炼,可是对于修这个问题也是赞同,认同的,就是机缘,因果,修持等等,大致意思跟神仙的修道的过程差不多的,仅仅是修的结果,想要的结果不同而已。但是在这点上,佛教已经被很多很多的人给严重带偏了,而且越发地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不过这又不跟我有关系。因为人要追求什么,要走什么样的道路,你是拦不住的。

我仅仅是顺便,打打酱油,像这样的人,不如脱下僧衣,撕掉不必要的伪装,装得那样辛苦干嘛,不如转修神仙吧。因为你们追求的并不是佛道,而是神仙的福禄寿逍遥自在罢了,而且是不彻底的那种,既要人间的享乐,还要神仙的身份。

世间哪有这样的好事啊?

妖魔不成道,妖魔不成仙,妖魔更加成不了佛菩萨,除非妖魔彻底放弃妖魔,转入正道,真正去修正道。

连神仙,正道都是这个样子,何况是佛道,佛菩萨呢?

很多道友听到这句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认为说的好,认为是针对佛教的吧?恰恰这句话,还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一念成仙,一念成魔。

如果道友们,道教听到这句一念成仙,一念成魔,还能很淡定吗?

其实说这句话的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善恶,什么是正邪不两立,什么是正道,什么是邪魔道的道理。

因为这种思想有几种出处。

首先,他们根本就不懂道。认为人有好坏,所以这个人可能走正道,下一秒去邪道了吧?这个其实不是道,而是不同的人走什么样的路,跟正道邪道,完全是两码事。

其次,就是我反复强调的,《封神榜》里的申公豹,真有其人,直到今天都不死心,一直在蛊惑那些立场不坚定,墙头草两面倒的家伙。

其三,就是受了武侠小说的影响。说某些英雄人物,亦正亦邪。所以既可以是正,又可以是邪。这恰恰仅仅是说人,而不是神仙,正道。况且,无论从中国的真实历史,还是从传统文化,神仙文化,道教文化来说,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没有亦正亦邪,既是正又是邪的狗屁不通的道理。你觉得神仙当中有妖魔吗?难道一个妖魔在群仙上朝,觐见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在有上百万,几十万的神仙军队保护的情况下,一个妖魔正大光明地跟这些神仙一起上朝吗?这么扯淡的东西,只有蛋蛋后们,或者某些大神能胡编出来。你就是神仙也不可能跑到妖魔群里面去。去干嘛?潜伏,卧底,间谍?别忘了,正道,神仙,跟妖魔仅仅是身份不同,道路的不同,但是法术,那些手段,掐阴阳,观相这些基本的东西,谁能瞒住谁呢?除非是两个根本不对等,不是同一个级别的,才有可能。

另外一个极其相似的观点就是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天下无佛。

这口气不是一般的大。

即使是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天上的那些个神仙都不敢说这个大话。谁能保证妖魔不冒出来?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连人间都有,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

更加别说佛陀释迦牟尼,以及佛陀讲过的亿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会说这样的话。

别看现在闹得欢,日后拉清单。

这位大神,我不是诅咒你。你这话说得太过了。举头三尺有神明,天上还有妖魔。你这两头都给得罪光了。我只能说你好自为之吧。

你知不知道,你这个念头起来的时候,已经触犯了天条了,而且很难讲你会不会日后变成煞气,最后被天地阴阳,人,神,佛,妖,魔共同消灭掉。因为煞气对所有人都是威胁,是公害,必须除掉,否则大家都不得安宁了。

今天要讲的东西是阵法。

没错,你没有听错,也没有看错,是阵法。

看到阵法,你会想到什么呢?

我是不懂什么阵法的,就是以前听说书,大概记忆最清楚的就是一字长蛇阵了。

以下是我从百度节选了一些:

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乙到武丁编制了左、中、右ot三师ot,从ot三师ot的命名来看,已经采用固定的阵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ot周师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ot,ot陈ot通ot阵ot。 早期的阵形比较简单,按照ot三师ot的编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阵战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时代极为盛行,当时常见这样一种情况:两军约在某地会战,列阵整齐,相互攻伐。中国的阵法是在春秋和战国发展成熟的,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韬》、《吴子》和《孙膑兵法》。《六韬》又称《太公兵法》,相传为西周姜尚所著,据考为后人伪托,成书在先秦或者汉初,至今尚无定论;

《吴子》是战国名将吴起的兵法,略为可信。以上两部兵法主要介绍了车阵。战国以后,步骑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主要编成,阵法又有了变化和发展,1972年出土了《孙膑兵法》,里面讲述了十种阵形(方阵、圆阵、锥行之阵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时代的《尉缭子》本来也有ot阵形篇ot,现在已经失传。秦汉以后,我国历朝的军事家对阵法的发展还有:三国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书》(已失传,仅余若干引用),有专章讲述行军布阵之法;(蜀)汉丞相诸葛亮ot推演兵法,作八阵图ot,ot武侯八阵ot流传后世,影响极广。《唐太宗与李卫公问对》深研阵法。南宋岳飞留有兵法残篇讲授阵法。明代戚继光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详解阵法,戚继光还自创的ot鸳鸯阵ot和ot三才阵ot,在抗倭战争中显现威力。我国的各朝军队均演练阵法。

鱼鳞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ot中央突破ot。 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已方优势时使用,阵形的弱点在于尾侧。

锋矢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前锋张开呈箭头形状,也是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ot中央突破ot。 锋矢阵的防御性较鱼鳞阵为好,前锋张开的ot箭头ot可以抵御来自敌军两翼的压力,但进攻性稍差,阵形的弱点仍在尾侧。

鹤翼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以重兵围护,左右张开如鹤的双翅,是一种攻守兼备的阵形。战术思想:左右包抄。鹤翼阵要求大将应有较高的战术指挥能力,两翼张合

自如,既可用于抄袭敌军两侧,又可合力夹击突入阵型中部之敌,大将本阵防卫应严,防止被敌突破;两翼应当机动灵活,密切协同,攻击猛烈,否则就不能达到目

的。

偃月阵:全军呈弧形配置,形如弯月,是一种非对称的阵形,大将本阵通常位于月牙内凹的底部。作战时注重攻击侧翼,以厚实的月轮抵挡敌军,月牙内凹处看似薄弱,却包藏凶险,大将本阵应有较强的战力,兵强将勇者适用,也适用于某些不对称的地形。

方圆阵: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防,长枪、弓箭在外,机动兵力在内,与优势敌军交战时使用,战术思想:密集防御。方圆阵的队形密集,防御力强,因队形密集限制了机动,缺少变化,敌军败退亦难以追击,攻击性较差。

雁行阵:兵力配置如大雁飞过的斜行,以充分发挥射击兵种的威力。冷兵器时代以白刃战为主,雁行阵较为少用,但也应结合具体的情况。个人认为,ot骑铁ot很适合使用。

长蛇阵:用于行军或追击的一路纵队,机动力强,战斗力弱。

衡轭阵:与长蛇相似,采用多路纵队并排的形式,战斗力较长蛇阵强。

此外还有虎韬、卧龙、轮违、大妄、虎乱、乱剑、云龙、飞鸟、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将棋头、别手直等阵,不大清楚怎么搞的。

以上这些都是百度搜寻来的,不辨真伪,因为我不是很懂这些,也没有研究过。

其实我今天真正的主题,是跟我们人自己有关的。

或许,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应该是从来没有提出我们人类的身体,内部外部,整体构造,就是一个生死玄关,阴阳五行大阵吧?

呵呵,你没有听错,也别觉得好笑。

我之前是不是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三花聚顶,如果三花聚顶的三昧真火给息掉了,那你就完蛋了。

那问题就来了,三昧真火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有人开始会想那我们人体不是成了八卦炉了吗?

不如果是八卦炉的话,那就仅仅是炼丹,炼内丹的功能,而且八卦炉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了。

所以基于这两点,才是我要说的,我们人体是一个阵法,保护我们生命的生死玄关,阴阳五行大阵。

为什么说是生死玄关呢?因为从穴位,从经络等方面,人体有生门,有死门,所以叫生死玄关。不要人只有一种属性,五行只占了一样。这个阴阳五行,不单单指我们自己的身体,还有整个天地阴阳,你的周围,所以才叫阴阳五行大阵。

这个大阵不是用来攻击的,绝大多数是保护我们自己,形成的护阵,加上人体的气血的运行,所以才会形成三昧真火。

这个大阵,生死玄关,阴阳五行是总阵法,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还有七星北斗阵,太极阵,八卦阵,三才阵等等。

打一个比方,为什么说是护阵,而不是攻击队形呢?

你看哦,其他不说,食物吃进去,不是能去所有地方的,比如阑尾,食物,水,哪怕是血液,细菌等要是进了阑尾,那是要你的命。比如运气,是不能往死门,死穴里运的,那也是能要你的命的。

人的生病,死亡,不管是中毒,意外,病菌,外力破坏等等,都是你的大阵被破坏掉了。

再说一点,就是修道,修炼吐纳之术,修炼内丹,不是用来攻击的,多数比如元阳丹,元神丹,真元丹,真气丹,清灵丹等等,真正的作用,就是要把我们人体重要的穴位,器官等形成一个保护层,形成了一个防御机制和防御工事。

再回过来,就是别看攻击,攻击的时候,虽然全身的力量集中在一点,几点,看似很强。这要看对手,对手比你强,你同样吃亏;另外一点,这个点强,其他地方就会薄弱。

还有用气攻击出去,等同于真气外泄。

你知道人体可比蓄水池复杂的的多,要聚气,凝气,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所以我另外一个重点就是修道之人,切记争强好胜,争勇斗狠。修道是修身养性,适度,知进退,顺应天地阴阳自然之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