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了凡先生积德改命(2 / 2)

加入书签

青年追问道:哦?莫非大师有破解之法?

禅师念了声佛号,然后反问道:那施主你觉得,你应该有何等功名?又应有子嗣否?

青年愣了一下,随后低头反思,回答道:不应该。科第中人,都是有福相之人。而我自认为福薄,且没有积功德、行善事,培养厚福的根基。而且不能容人,不耐烦剧,时或自尊自大,以才智盖人,轻言妄谈、直心直行。凡此种种,皆是无福之相,又怎能成科第中人呢?

禅师又问:那为什么会没有子嗣呢?

青年答曰:水至清则无鱼,在下有洁癖;和气合于万物,而我善怒;仁爱,乃生生之本,一味忍心,是不育之根,我常常吝惜自己的名节,不能舍己救人;多言耗气是其四;我又好酒,以至于消散了精气;又好彻夜长坐,不懂得保养元气、元神;其余的过错尚多,不能悉数。

禅师曰:生儿子,有修百世之福德之人,一定会有百世的孝子贤孙,来保持他的家道不衰。有修十世之福德之人,一定会有十世的孝子贤孙,保住他的家道。有修三世、二世之福德的人,就一定会有三世、二世的孝子贤孙。。。。而那种没有后代的,或者是出了不肖子孙的,那是没有修福,福德很薄的缘故。

而不惟科第之事。。。这世间能够享受千金之财之人,一定是千金的人物。能够享受百金之财的人,一定是白金的人物。应该饿死的,就一定是应该饿死的人。天道,只不过因应其材而顺其自然,几时曾经加减过分毫在众生之身上?你如今既然已经知道自己福薄与没有子嗣的原因,那么从今往后,只要尽心将他们改过、洗刷掉那些你认为导致自己福薄、无子嗣的陋习全部改掉。再积德行善,多包容,要爱惜自己的精神。曾经的种种过失,就当是死在了昨日,从今往后,种种改过自新,譬如今日之再生!这就是义理再生之身。

血肉之身,尚有理数可以推算。而义理之身,岂不能以感格天然之道?

天作孽,尤可违。人作孽,不可活。那位先生说你不能登科第,不能有子嗣,那说的是天道,尤可违之。而如今你扩充德性,努力行善事,多积累阴德,这就是自己所造之福,哪里会有不享福报的道理呢?

(后面的太多,我就不搬了,了凡四训有电影,推荐大家看看)

说到这,师兄忽然问道:哦?那位禅师这话,仿佛是在说,可以凭借积德行善来逆天改命咯?虽然做不到什么王侯将相,但是却也可以做到很多以前做不到之事。这个能有子嗣就已经算是一件大事了。师父,真的可以如此呢?

师父微微笑道:这,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你们还小,只要能够修持己身,积德行善,自身不要有太多的陋习,这一生哪怕看不到自己的八字,若是日后遇到灾祸之时,应该也能避免许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开口问道:咦?师父?那您这意思,岂不是说这事行得通了?那您以前对那些宗教人士不是不看好的么?还说什么自己都救不了自己?

师父呵呵笑道:嘿!这就是我跟你们说的,一个真的,九百九十九个假的!这故事里的这位,就是真的!但是非常的少!不管这位禅师为人如何,但听他能说出这番道理来,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他不简单,绝不是一般那些只懂交易的假货!所以,就个人而言,我是愿意相信积德行善,可以后天改命之说。因为他听着舒服,听着不假,而且对他自己没有任何的好处。非是那些要你买他的符,买他开过光的东西之后你才可以有好运的假货可以比拟的!人家那是真真切切的在教你自己改自己的命,而且是通过一种非常良性、务实的方式。

我和师兄都点点头,深以为然。

师兄问道:那后来呢?那位青年真的如愿以偿了么?

师父点点头,接着说道:后来啊,那位青年得到了那位禅师送的一沓功过格。禅师让他,将自己每日所行之善、恶之事全都记录在上,然后日日反省。每天看着自己的功与过,究竟是孰强孰弱,然后针对性的改正自己的过错,朝着全功的方向发展。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从原来的过多于功,变成了功过相当,最后变成了全部都是功。而长久以来的付出也终于得到了回报,科第有名、两个儿子。如此,终于摆脱了曾经那位先生所推算的人生轨迹,而走上了另一条未知又充满希望的道路。

我和师兄都很受感动,师兄忙问道:师父!您说的这是真的嘛?真的会有这件事?不会是什么道听途说的逸闻吧?总觉得有些不真实。

师父哈哈笑道:非是逸闻,而是真人、真事!那位青年姓袁,名黄,号了凡,有一篇非常有名的著作叫《了凡四训》便是他所作。其中之人、事,皆是他亲身经历。我也是机缘巧合在青年时拜读过,当时的我还不大能够了解此书的内涵,如今。。。唉,也不算晚!

日后若是有机会,咱们一定要去大点的镇上买一本,你们一定要好好看、好好学!这本书的意义,不似卜筮之术,而是实实在在的安身立命之学。

我和师兄忙点头答应。

我又问道:师父您这么推崇,莫非这位袁先生也是一位圣人么?

师父微微思忖了一番,好像有些为难的说道:这个,我暂时不好回答你,须得你自己读过之后,再以你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反正我只是觉得这本书值得读,但并不是说他就能盖过其他学说。只不过是希望你们能更全面的学习,能有机会读到好书的时候就一定不可错过。

我点点头,表示明白。

这时,师兄开口说道:师父,您说的这个故事的用意,还是在命途之说,不适合于普通人吧?像袁先生这般的人,若是提前知晓了自己的后半生会如何如何,肯定也会像他一样误入歧途。但能够像他那么好运被那位禅师点化,又肯付诸于行动改过自身的人,肯定不会很多。毕竟,不是人人都有那慧根,都有那毅力。

师父点头道:不错!正是如此!我想说的就是,若是日后我、或者是你们,对人批终身流年之时,务必要谨慎、再谨慎。切莫将画面描绘的太详细,或者是让人无法接受。简单点说,就是点到为止。吉中带凶、凶中带吉,切莫把话说死,把事做绝!若是日后为师有机会批这种八字的时候,你们记得要替我把把关,免得我到时候犯下错误,误了他人!

我开口道:那师父,咱就是不能照实说咯?还得想着编着说?那不是有些骗人的感觉么?

师兄却接口道:师父的意思,非是骗。而是要将你看到的吉凶结果,转换一种口吻来描述出来。比如,一个人在某年将会面临一场大祸,让你的家人准备后事吧。你千万不能如此说,而要换成,你在某年本来会有一场祸事,但是由于你平日里积德行善之功,待到祸事来临之时,变成遇难成祥,化灾为吉。如此,他就会联想到积德行善可以如此的话,那就多做一些善事,兴许就能直接略过那件祸事,岂不是更好?

如此的话,岂不是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将那人的思维悄悄的掰了一下?

师父点头笑道: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咱们虽然不能像那位禅师一样说的头头是道,句句在理。但是也可以模仿他的那种口吻、做法,最起码的,不能写出、说出让人害怕、担忧的东西。如何转换语言,这个要靠平时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缺儿你可一定要好好的记住。为师不希望你日后因为说出了什么话、写出了什么字,而遭受到什么祸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