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章 宋辽之战,不死不休(一)(1 / 1)

加入书签

三国之中,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是北方的辽国,此时的辽国完全可以称为大辽国。东南地区的宋朝则是经济实力最为强大,但军事上处于守势。西北地区的党项政权则地少人寡,但是民风强悍,实力也不弱。

此时此刻,由契丹民族建立的这个国家,我们称其为--大辽国完全是名符其实。在辽国的前面加一个“大”字,可能会导致很多人不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就是当时的现实情况。

当时的辽国,经过了萧太后萧绰及手下将领数年的南征北战后,她统治下的这个大辽帝国的疆域,东到库页岛,西到阿尔泰山,国家面积在北宋之上,全国人口1000余万人,常备兵力超过50万。所以这个帝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辽帝国”。

面对这样的军事强国,数次北伐无果后晚年的赵光义都不堪重负,被迫求和。年轻的赵恒登基后,他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

史料记载,赵恒即位后就迫不及待地派使者入辽提议求和。然而对于宋朝的求和意见,辽人给了一个很暧昧的态度--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

辽国的这种态度让宋朝君臣心理压力倍增,为了应对辽国的进攻只能玩命地练兵加强边境的防御了。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防止两线作战,宋真宗才不得不对西夏的李德明选择了退让,拿领土换和平实在也是无可奈何,但再怎么样的困境大宋君臣的应对方法基本也跑不了外交斗争稍有软弱之嫌疑。

当时所有的宋朝人都明白,宋辽之间必有一战而且是举国之力你死我活的大战。只是这样的大战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而已。然而一晃两年过去了,辽国人没有出过一次兵,别说出兵了就连打草谷也被萧太后明令禁止了。这样的结果,让宋朝人整整困惑了两年。直到两年后,宋朝人知道了事情才明白契丹人一直不进攻的原因。

咸平二年(999年)八月,宋朝才得知了相关的消息。听到这样的事情足够证明宋朝的情报工作实在是做的不好啊。主要有二个方面的消息,有好有坏。那么我们还是先说好消息。原来辽国人一直不进攻的原因是大辽战神耶律休格因病一直没法带兵打仗。且在咸平元年(998年)七月,耶律休格一病不起最终病逝了。对于宋朝而言,耶律休格的病逝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赵恒虽然没有经历两次北伐,但他也清楚地知道,耶律休格是一位让人害怕的敌人,是他摧毁了大宋两次收复燕云地区、重新拥有长城的美梦,也间接给宋王朝埋下了一个亡国灭种、彻底衰落的因子。

因此对于宋朝而言,这样一个敌人去世焉能不是喜讯?宋朝人处在快乐之中,辽国人则悲痛不已。在辽国百姓眼中,耶律休格是他们心中的战神,是他们一代一代要传颂下去的英雄。即便过了百年,契丹百姓也会尊重这个心中的战神。当辽国人遭遇亡国灭种之祸时,他们更会喊出这个名字,并用这个名字来抚自己受伤的心灵--如果耶律休格在此,辽国何以灭亡?

好消息说完了,坏消息呢?

坏消息是萧太后在安葬完耶律休格后,她正式颁布诏书下令集结兵马,开始讨伐宋朝!

史料记载,咸平二年(999年)七月安葬完了自己的战神,萧太后正颁布诏书开始伐宋。

经过了近两个月的准备,至九月底,秋色满天,草枯马肥,在这个游牧民的黄金战争时段,萧太后统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开始伐宋。但是命运之神并不总是降临在萧太后的头上。此次辽宋之战,萧太后攻打的第一个目标是保州,当时镇守保州的将领是杨嗣。杨嗣也是一员猛将,在绝对劣势军力的情况也主动出击,结果是大败辽军。没了耶律休格的辽军也不是不可战胜的。见保州不能攻下,萧太后引军攻打遂城,还是久攻不下。这次出兵萧太后可算是流年不利。小小的遂城又碰到了一员勇猛大将。那就是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六郞杨延昭。萧太后和杨家算是有不共戴天之仇。杨业死于萧太后之手,仇人相见那是分外眼红。在杨延昭的极力坚持下,宋军镇守的遂城坚不可破,当时隶属威虏军的一批中级将领在遂城召开了一个会议并制定了相应的作战方案。事实上当时的双方情况对比对于宋军来说是十分不利,包括宋军镇守的遂城在内的威虏军总计只有三万六千余人,主将也全部调走,能够实际指挥的是一批中级指挥官,但幸运的是,李继宣、魏能、杨嗣、杨延昭、田敏、秦翰等人都是从战斗中成长起来的骑兵将领,他们对于骑兵作战的理解不输于辽军主将。而且由于没有了皇帝近臣的干涉,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布置战术。

李继宣是众人中实力最强的将领,但他们的官职持平接近,不存在上下级一说,所以历史上被称为遂城之战的作战方案是众人商议的结果。这个汇聚了宋军最优秀的骑兵指挥官的作战方案很快出炉:李继宣、魏能、田敏、秦翰率主力30000骑背靠威虏军城列阵,和辽军正面交战,杨嗣、杨延昭率6000精骑进驻位于威虏军西北的羊山,等待时机包抄辽军的后路,张斌则率领先锋先行伏击辽军。

很显然,辽军并没有预料到人数只有自己一半的宋军还敢分兵伏击,辽军毫无准备。而且近日大雨连绵不绝,道路泥泞,不利于辽军行军,辽军所用的弓弦是皮制的,一旦被雨水浸泡就张不开弓了。无弓可用,这对于善于骑射的辽军来说实在是个灾难。张斌的伏击对辽军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这支人数不多的先锋差点冲散了辽军的军阵。等到辽军反应过来以后,张斌马上率军撤威虏军。辽军好不容易进抵威虏军,等待他们的是早已列好大阵的宋军。这一次宋辽两军都以骑兵为主,两个骑兵军团在威虏军展开对决。宋军背城而战,辽军无法使用擅长的迂回包抄,只能从正面猛攻。辽军为了撕破宋军的军阵,调来了铁林军的重装骑兵,并由名将铁林相公亲自率领。这支军队是辽军精锐中的精锐,在历次的战斗中履立功勋。然而这一次宋军早早列阵,后面还有最为强大的李继宣部为预备队,所以将士们并无太大的心理压力。在宋军将领默契的配合下,宋军的骑兵军团不仅阻挡住了铁林重装骑兵军团的冲锋,还在战斗中阵斩了铁林相公。辽军不仅没能冲破大阵,还损失了主将,全军士气低落。骑兵军团的对决胜负往往就在瞬息之间,辽军最为强横的冲锋都冲不破宋军,再战下去只会损失更多,所以辽军果断撤走。可宋军早就在羊山部署了二杨的部队,他们本来承担着包抄的任务,没想到辽军败得这样快,他们便只能阻击拦截。尽管二杨手中只有6000人,但他们血战羊山,把辽军死死的钉在了这里。李继宣的骑兵最为骁勇,但他们却没有参与先行的作战,这个时候正憋着一股闷气,所以他们追到羊山以后,立刻作为生力军展开了对辽军的围剿,从白天杀到黑夜,辽军留下漫山遍野的尸体以后仓促败退。遂城之战虽时间不长,但宋军通过精密的部署,默契的配合,成功打败了辽军,并取得了阵斩两万人的辉煌战果,就连辽军最为精锐的铁林军也几乎全军覆没。辽军六万多大军最终伤亡三万多人,遂城依然还在。怎么办?萧太后只能率军离开。对于辽国而言,遂城之战是一次可耻的失败,辽国决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更为庞大的南侵正在酝酿中。萧太后并不想和宋朝和平共处。宋辽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进行着。遂城之战的可喜结果又戏剧性的说明,大宋军队并不是没有战斗力,但是碰到了不懂军事的最高层领导的瞎指挥才会被动挨打的这么一个可怕事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