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章 三国鼎立(二)(1 / 2)

加入书签

咸平三年(1000年),在千年前的那个世纪之交,李继迁突然对灵州发动了进攻,他一举切断了灵州的粮道,开始攻打这座心心念念的城市。消息传到开封后,主张对西夏退让的宋朝君臣们都沉默了。因为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与其说是愤怒,不如说是悔恨,悔恨自己没有看透李继迁的狼子野心。但事已至此再悔恨也无济于事了。如今灵州被围,危在旦夕,是战是和必须赶紧想一个对策了。

面对灵州的困局,大宋官员分成主战、主弃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主战派的首领,是救国宰相张齐贤(当时还没被轰走还没有被赶出外放)。张齐贤告诉宋真宗,灵州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西夏必争的战略要地。如果李维迁攻陷了灵州,他就可以切断定难五州与宋朝的联系,直接关门称王称霸甚至称帝了,所以必须死守灵州。此外宋朝如果丢失了灵州,中原与河西走廊的交通将全部断绝,也将失去对那条“丝绸之路”的控制了,大宋的经济必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届时西域的良马、果蔬都运不进来,中原的丝续陶瓷也运不出去了,经济必将遭受重大损失。经济上还是次要的,宋朝没有了西域的良马,如何组建骑兵?没有了骑兵怎么跟辽国对战?综上所述,不管用什么办法都要死守灵州。张齐贤作为宋初的著名宰相,能够留下诸多传说,可不是浪得虚名之辈。如果论战略眼光的深远,在宋时估计可以排名大大的靠前。

主弃派的首领,是“圣相”李沆。李沆认为灵州远离中原,周围全是党项人的地盘,我们调兵不便,增援也很困难。由于连年战争,老百姓无法生产只能从内地运粮,但一运粮就被李继迁打劫。让内地百姓跟着遭殃,给他们造成更重的负担。

所以既然灵州不好守,早晚都得丢,就应该放弃。我们应该把城中百姓全部迁入内地,留给李继迁一座空城。不然的话等李继迁攻占灵州后,城中的所有百姓,可就全成为他的财产了。

此外为了坚定自己的理念,李沆又说了一个预言:“继迁不死,灵州终不保。”咱们前面讲过,李沆的预言一直准确无比。宋朝很多人物的命运,比如赵恒、寇准、王旦、刘皇后、丁谓等人,都被他百分之百地预测到了最终的结局。他这一次的预言也不例外,依然十分准确。李继迁确实是一个人物,但李沆也太小瞧大宋自己的力量了。文人之软弱,在此表现的淋漓尽至。从某种程度上真正体现了“文人误国”这一说法的正确性。

尚未开打,主动言败,李沆是这样,吕夷简是这样,他们身后无数的“接任者”们也是这样……难怪宋朝被称为软弱可欺之国,究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此。文人的身上终究是少了一些豪迈之气,有很多事情的考虑上太过于保守和退缩了。如果像李沆这样的考虑,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在宋时大臣的眼里,恐怕就是一种自杀行为了。朝鲜战争无论从国力,武器,兵员,保障,任何一个方面来说,美帝国为首的联合国不知道要超过中国多少倍。但是伟大的***一句话概括了双方的特点,美帝国是钢多气少,中国是气多钢少。纵观全局后发起的朝鲜战争虽然重重,但最后照样要干的美帝签下停战协议。华夏民族千年以来的第一人,***担得起这一称号。公元960元,宋太祖建立宋朝后就先天不足的尚武精神在伟大的***那里得到了确确实实的恢复。华夏子孙的尚武精神,在以文治国的宋时确实渐渐的减弱减弱再减弱。但是一场朝鲜战争足以让中华民族再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再次让世界真正的尊重中国。

张齐贤与李沆的这场争辩,旷日持久,双方互不相容,一时难有定论。但问题是救兵如救火,你们这里争论不休,灵州的守军可等不了。再这样拖下去早晚城破人亡。宋真宗思来想去,最终拍板决定出兵。赵恒之所以主战,有两个原因:

第一,自己新皇登基,要是刚刚登基就丢了一个城池,面子上说不过去。如果轻易放弃灵州,以后将如何威慑天下,如何让其他诸侯臣服自己?

第二,跟当时辽景宗耶律贤的心情一样,大宋自开国以来,只有开疆拓土之君,还无丧权失地之主。很显然在这个问题上,赵恒也不想当这宋朝第一人。因此为了自己的面子,必须出兵。

咸平五年(1002年)初在争执了两年后,宋朝才决定出兵支援灵州宋真宗拜王超为主将,张凝为副将,宦官秦翰为监军,统兵六万,远征党项支援灵州。

然而由于耽误了两年之久,等王超率军抵达灵州时,一切都晚了。在州城上早就插上了党项军的旗帜,此时的灵州城真真切切的已经换了一个新的主人。

原来1002年四月,得知宋朝援军出发后,李继迁聚集了所有族人,发动了一次孤注一掷的进攻,终于在宋朝援军到来前夺取了这城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