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尸仙篇十七,传承被他人先取?修仙可得长生?(1 / 1)

加入书签

原本此地龙穴应该是从地上的祭祀用的大殿暗道进入的,虽然之前下葬的时候已经就给封死了。但是理论上来说,那里才是整个龙穴墓室的正门,之前的刘氏先祖也是从那里打盗洞,寻找龙穴正位,但是经过日久年深无人的打理,再加上山下原本的守墓一族也早已经忘记了家族的使命。

所以赵铁柱两人前来就直接通过了之前虺留下的暗道直接到了龙穴甬道,二人也就只看到了壁画中刻画的九幅规模浩瀚的仙人图。

此刻图的出处是由东王公所传的,先秦时期知道此图的人就已经寥寥无几了,又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后,知道此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张良与众人在路上听到有四五小童嬉戏,有一小童诵诗,曰:“着青裙,上天门,揖金母,拜木公。”,当时众人无人懂其中含义,只有张良恭敬拜下,并向众人解释这几位乃是东王公的玉童,众人这才急忙恭敬参拜起来。

所以刻图上面的主要内容是:凡人学道修仙者,由人修炼成仙需经历九个大境界,第一道九天真王境,第二道三天真皇境,第三道太上真人境,第四道飞天真人境,第五道灵仙境,第六道真人境,第七道灵人境,第八道飞仙境,第九道仙人境。经历九个大境界之后,才是由人修炼成了真正的仙人,其中过程不是辛苦二字可以形容的。只要修炼到了第一个境界九天真王境就可以凡间称神了,天地之间随尔遨游,但是真正想要做到朝闻东海潮生,暮看昆仑月落,就非得飞天真人境不可。

而自从远古以来,可真正能成就仙人之姿者寥寥无几,后世修炼之人更是困难重重,所以正统的修炼之法尽皆被弃之如敝履,不能使人成仙之法要之何用?

大部分修炼之人都转修他道,所以也就修炼更为容易的尸解成仙之道。两人在查看壁画上面描绘每个境界的奥妙的时候,走到最后才发现九幅壁画后面还有一副一半儿的壁画,不知是雕刻时没有用心,还是本意就是随手雕刻,上面只有一个长长的盒子,盒子里面隐约躺着一个人,而这个躺着的人的上面还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形印记,但很是模糊,只能隐约看出一个大概。

等到穿过甬道,尽头出有一个石门,但是石门并不是关闭着的状态,而是有一扇石门半开半掩着。

看到此处情景,刘瞎子心中暗道不好,以为有人捷足先登了,心头一热就准备往石门内冲去。

赵铁柱看到刘瞎子激动地往墓室里面冲,自然也跟着,但是在走进石门的那一刻,就赶紧自己就像是穿过了一层很薄的膜,但是仔细感觉之后又什么都没有感受到。

等到两人进入石门之后,眼前场景突然大亮,就像是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墓室穹顶散发出耀眼但不刺目的光,墓室内部布局十分简单,墓室侧方只有一张圆形石桌几把石椅,墓室中央只有一副石棺,看样子没有棺椁,只有一副完好无损的石棺,除此之外其他东西一概没有,走进石桌能看到石桌上面有一层厚厚的积灰,但是积灰上面还有几个圆形的印记,不知具体放过什么东西。

两人看到这情况倒也没有太过失望,就打算开棺取出里面的东西。刘瞎子又祭拜了一番,无非是求先祖原谅,后世不孝子弟取出先祖传承之类的场面话。

等一切准备妥当,两人就打算推开石棺的棺盖,废了一番功夫之后,一切倒也顺利,就在推开棺盖的那一刻,就隐隐有一股风浪从石棺内部吹了出来。

两人等飞扬的尘土落下,就打算靠近石棺,由于之前点燃藏身躲影符的时候,刘瞎子就吩咐赵铁柱没有必要不要说话,呼吸也要放缓,没有人气吐出去,墓葬的一些针对活物的机关一般也不会触发。

所以当靠近石棺的时候,赵铁柱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尸体,而刘瞎子看到的却只是一副遗蜕,两人也都没有说自己看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都不一样?两人在石棺里面一阵摸索,倒也摸到了一些东西,除了几简竹简和几块帛书之外还有一块古玉,古玉整体结构简朴,雕刻风格也很是素雅,像是先秦的风格,雕刻的是一块双螭龙璧。

就这么一块玉璧就能价值连城,应该还是一块道门的宝器,用自身气息长期孕养的话不比刘瞎子手里的内丹蛟珠作用差多少。

玉璧还好,这东西能放很多年都不会被氧化分解,但是竹简和帛书就麻烦了,竹简虽然编制用的麻绳早就已经腐朽了,但是竹牍还算完整。拿回去就算不编起来,按片儿卖,一片儿竹牍就能千金起步了。但是帛书就比较麻烦了,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拿起来保准成碎末,而且上面的字也已经淡化了很多,不拿的话也没有办法保留,不过听说南派那边已经有人用西方人的劳什子照相机下墓保存一些不好处理的东西,但是这边基本也没人懂怎么用那些劳什子东西,所以也没再管那几块的帛书。

两人把摸到的东西收集到一起,就打算打道回府,等刘瞎子赵铁柱找到之前刘老头留下来的盗洞,等刘瞎子要回了赵铁柱手里的蛟角之后,二人就准备爬出盗洞。

爬出盗洞后,才发现天已经黑了,估摸着应该到后半夜了,两人唯恐生变,就赶紧从后山回赵家村。路上赵铁柱隐约觉得有些不太对劲了,虽然说不上具体是哪里不太对劲,但是自从看到石棺里完整无缺,栩栩如生的尸体时,突然就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浮上心头。

而且在走出墓室的时候,也一直有一种被偷窥的感觉,犹如芒刺在背。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