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明末特色传统(1 / 2)

加入书签

在这次刺探敌情的行动中,还有一名少年,名叫张定国。他其实本姓李,去年,也就是在崇祯三年,张献忠在陕西延安发动叛乱,在挟裹的流民中的李定国遇到了张献忠。

张献忠见李定国聪明,而且比较有种,面对身边到处都是尸体,到处都是残缺不全的人体器官,李定国却坐在尸体中间,拿着一块沾满了鲜血的饼子,大啃起来。张献忠认为李定国必成大器,就将其收为义子,并改名为张定国。

别看张定国的年龄小,现在才十一岁,却成了张献忠身边有名的探子,他利用其年龄小的特点,经过为大军刺探情报,这一次老回回派麾下小李广出动,张献忠也听到了风声,将义子张定国派了出来。

张定国率领几百名流民,一进入大宁的地界,顿时就傻眼了,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从未见过的世界,平整宽阔的大路上,四轮马车川流不息。

“看着这道白灰线没有?不要往里面走,里面是马车车道,乱跑到这马车道上,撞死你白死,这边是人行道!”

张定国听着领队的管事介绍,眼睛感觉有些不够用了,大面积的良田,青青绿绿的麦田一直向天边延伸,似乎要延伸到天边。

在经过一座新建城的镇子边里,距离镇子最近的位置,则是一片片面积不算太大的菜地,青菜、黄瓜、茄子,辣椒、冬瓜、西红柿,当然有很多蔬菜张定国也叫不出来名字,不过看着豆角已经长出一根筷子长、黄瓜长满毛刺,看上去惹人喜爱。

此地的情景,不仅仅是张定国目瞪口呆,就连众多流民也瞠目结舌。正在自家田地里打理蔬菜的妇女看到了人群中的张定国,露出贪婪的目光,笑骂道:“小鬼,接着!”

妇女冲张定国扔了两个西红柿过来,张定国接住,迟疑的咬了一口,酸酸甜甜的,真好吃。

进入多伦县的流民安置地点,李定国仿佛进入了当初张献忠的流民军大营,唯一的区别是这里非常干净,他们居住的地方都是非常简易的木屋,木屋不高,一半埋在地下,一半也就是莫约五六尺露在外面。

要想进入屋内,就必须弯腰。进入营区第一件事先是洗澡,滚烫的热水,还有肥皂,洗完澡之后,每个人发了两件衣服。都是宽大的衣服,而且很长,一直遮到膝盖,穿在身上很舒服。

带队的军官道:“你们安心在这里住下,一日三餐定时供应,吃得多好就别指望了,但至少不会让你们饿着!过几天就有人过来统计登记,十三岁以下的进学校读书,青壮去干活,老弱妇孺看家,只要肯卖力干活,总能活下去的!”

一众流民点头如小鸡啄米,然后他们就领教到了大宁所谓“别指望能吃得多好”的威力。

早餐是馒头包子,每人一杯加奶酪的茶汤。午餐是三菜一汤,萝卜丝土豆丝大白菜,以及海带汤或者紫菜汤。晚餐仍然是三菜一汤,不过那汤换成了肉汤。

所有流民都打着饱嗝表示自己的生活水准已经向地主老财看齐了,早知道来大宁能有这样的待遇,他们早就来了。张定国觉得这帮家伙真是太没骨气了,才三菜一汤就把你们给收买了,废物,小爷就不一样了,没有五菜一汤我都不拿正眼看他们!

几天之后,一帮官吏过来登记户口了,大家挨个上前告知官吏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和老家的地址,家人的情况,官吏在表格上飞快的填写,大家留意到,他们使用的并不是毛趣÷阁,而是将一根鹅毛那段毛管削尖插在一支四寸长的竹管里,书写的时候蘸一点墨水,然后埋头疾书,字体小巧而精致,书写得飞快,真是稀奇。

这又是刘明遇发明的,他认为用毛趣÷阁写字实在太痛苦了,写篇几百字的文章或者练练书法还行,可是如果要写一篇几千字的报告,或者填几百份表格,用毛趣÷阁就很要命了。

铅趣÷阁还没有弄出来,所以只好拿鹅毛趣÷阁凑数,把鹅毛毛管插进竹管里,效果同样刚刚的,比起捏着一根羽毛方便得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是相当抵触的,但是等试用了几次,所有官吏一致认定,这玩意儿书写确实方便,是办公的好助手,于是这种趣÷阁就在大宁普及开来了。

一位官吏写错了一个字,他没有涂改,而且直接将那份表格扔了,重写。不允许涂改,谁敢把涂改得一塌糊涂的表格交上去,非被削不可。

由于张定国的年龄太小,又没有亲戚,这样的流民是需要有收养的,当然,在为张定国制定了临时身份牌之后,张定国可以依靠着身份牌在多伦县移民安置点走动。

在这段时间以来,张定国发现,大宁境内是集体制,有人的带队的情况下,流民吃喝都不用愁,可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钱,那完全是寸步难行。想要住店,不好意思,需要拿钱来,还要有身份牌。

如果不是张定国的年龄小,他估计就被抓起来了,大宁百姓对于流民的态度可以说非常警惕,任何人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遇到流民在街道上到处跑,马上就有人通知守备军或者城管。先抓住问清楚,看看是哪个流民安置点里跑出来的,如果是某个流民安置点跑出来的,那个负责人就麻烦大了,轻责处罚,重则免职。、张定国一路逛过去,竟然看不到一个乞丐,大家都吃得饱,穿得暖,小孩子或多或少都拿着零食,胖乎乎的,除了口音可以证明他们是从西北那边过来的之外,实在没有什么可以证明他们曾经是流民了。

张定国心里一阵茫然,义父带领几万人一路杀掠,所到之处遍野哀鸿,不知道多少人别井离乡,不知道有多少人惨死……但是看到那么多流民在大宁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他不禁有些动摇了。

刘明遇让饥寒交迫的流民有了一个安定的家,过上了温饱的日子。

义父真的是对的吗?杀了刘明遇,推翻这个朝廷,真的能让老百姓过得更好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