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来自欧洲的海军上尉(1 / 2)

加入书签

孙承宗愤然道:“没人性!”

“战争不是艺术,哪里有人性可言?”

孙承宗指向那座营寨:“这座营寨为何戒备如此森严?”

“这是粮库,几十万石粮食都存放在这里,关系重大,下官不得不加强戒备,万一军粮出了什么差错,三万余刘家军士兵和数万军户就只有饿死的份了。”

孙承宗颇为惊讶:“你在里面放了这么多粮草?走,进去看看!”

刘明遇自然也不怕孙承宗过来看,他让守军把门打开,带着孙承宗走进粮库里。

粮库里,一条条鼓得几乎要胀裂开来的麻袋堆积如山,随便打开一袋,里面都是还散着淡淡清香的小麦,粒粒饱满。

刘明遇解释道:“这是去年新收上来的小麦,也有一部分是在江南购买的大米!”

孙承宗拿起一把小麦,用鼻子嗅了嗅:“果然是新鲜的小麦,粒粒饱满,你们不是去年丰收了吗?怎么还买粮食?”

“如果大宁还是三十多万人,就算有六十万人,那也足够吃,可是现如今大宁已经突破一百五十万人!”

“熬到秋收就好了!”

孙承宗问道:“你留了多少存粮?”

刘明遇淡淡的道:“军粮共计二十万石。”

“二十万石?”

孙承宗倒抽了一口凉气。

孙承宗也不说话,走出堆满小麦的仓库,指向另一座仓库问道:“那里面放的是什么?”

“土豆面和红薯面!”

“土豆面?有意思,去看看。”

刘明遇又让人打开土豆面和红薯面的库房大门,果然,里面一袋袋的全是土豆或红薯的淀粉,数量甚至比小麦还多。

刘明遇亲自打开一袋向孙承宗介绍土豆面的加工,当得知这玩意儿的亩产量达到十几石,而且还有很大提高空间的时候。

孙承宗着实大吃一惊。

“它可以加工成馒头,包子,粉条,还可以酿酒制糖,是非常理想的食物。”

孙承宗神情有些激动道:“好东西啊!产量高,味道也好,上哪找这么好的东西……”

说到这里,孙承宗不禁有些失落。

早在去年的时候,他就见到了宽河的土豆和红薯,也当既上奏朝廷,大力鼓励老百姓种植此物,在孙承宗看来,有了它,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一点了!

只是非常可惜,这个消息如同石沉大海。

大明缺粮食吗?

答案是缺,但是也不缺。只是分配不均匀,江南受到小冰河天气的影响有限,粮食产量也不算低,特别是两季稻的种植。

向来都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可惜,这个湖广再熟,与天下百姓无关,湖广地区与北方一样,自耕农锐减,粮食产量越高,对于那些士绅地主以及粮商来说,这是非常不利的。

除了卢象响应了孙承宗的号召,在保定府、大名府、广平府以及真定府境内,利用卫所的军田,种植了一百八十余万亩之外,其他各地几乎没有人动作。

当然,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刘明遇的种子卖的太贵,一般地主都只会向刘明遇采购一部分。

孙承宗问道:“今天那你种了多少土豆?”

“土豆和红薯种了四百五十万亩,宽河那边又种了四十万亩,不过多伦那边的私营民田也种了一百多万亩!”

孙承宗默默计算了一下,土豆的亩产量差不是在二十石左右,红薯稍高,哪怕都是亩产二十石计算,也就意味着,大宁今年秋收,可以收获一亿两千万石土豆和红薯。

当然,考虑到天气影响,产量受限,怎么样也有八九千石土豆或红薯。

接着,孙承宗又参观了马料仓库。

提起马料仓库,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草料场,其实这是错误的。普通的马天天吃草料倒无所谓,但是战马,则必须吃精料才能长膘,如果天天让它们吃干草,还不如杀了它们好了。

现在马料库里就存放了两万石大麦,工人正忙着将从军田里割回来的红薯的秧苗晒个半干,然后切碎装入青贮窖内储藏,加入苜蓿草,红薯的秧苗和苜蓿草会在密闭缺氧的环境下发酵,成为青贮料,这是一种从南北朝起就开始沿用的储存技术,这样保存下来的青贮料营养价值远高于干草。

除了苜蓿之外,工人还将红薯也切碎发酵储存,结果证明用发酵过的红薯喂马更容易长膘。

天门县境内的粮食仓库和军营,只是刘家军非常小的一部分,接着刘明遇陪着孙承宗在大宁的各个地方看一看,此时杨树和柳树变得枝繁叶茂,蔚然成荫,农田里的麦苗、土豆苗、红薯苗、玉米苗也渐渐茁壮起来,京北、坝上、张北、沽源等草原早已碧草如丝,空中草原上山花一直摇曳到天边,牛羊骏马在花海中穿梭觅食,大宁大地上生机勃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