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清廷密探(1 / 2)

加入书签

“书接上回。话说常胜攻城不利,武氏弟兄献计道:‘俺们来它个诱虎出洞。先把他们的头目引出来,将他除掉。到那时,元兵就是无头之蝇了,俺们再乘机夺取台坪。’”

中午时分的富尔丹城大市场里,一座高大的木刻楞屋子里坐满了形形色色的人。

这座书场的台下都是一排排的木靠背长条椅,用黄松木打造,虽然已经干透,可因为书场里人多暖和,便散发出一股子松脂味儿。

最里面正中是个六尺见方的木台子,一尺多高的台上放着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一个四十多岁,脸颊微胖的光头正坐在上面说的眉飞色舞,今天说的是《大明英烈》。

台下听书的人里除了北海镇的汉人外,还有满人、赫哲人、费雅喀人、鄂伦春人。听的懂官话的,则聚精会神的听着;听不懂的或是吧嗒吧嗒抽着从门外市场上买来的烟叶子,好奇的四下张望,看个新鲜。

讲评书的这位姓高,以前就在山东诸城一带说书。北海镇的普法宣传队成立后,这位便应召报了名。按照要求,都会有一段解释北海镇法规条文的内容。

“那位说,这员女将是谁呢?正是孟九公的女儿孟玉环孟玉环莞尔一笑,点起二百女兵,手提三尖两刃刀,刚杀出台坪,正见爹爹受伤,哥哥败阵。这回,可把姑娘惹火了,心里说,咦!恁是谁呀?俺非把你剁成八瓣,替父兄报仇不可!于是,紧催桃红马,这才来到两军阵前。”

“啪!”说书人一拍醒木,少部分熟悉的人都知道,中场休息,插播法规条文的时间又到了。

此时一个年轻人端着个托盘走上台,里面装着热毛巾和一个装着茶水的搪瓷杯子。

这时底下的听众席开始嘈杂起来,大声说话聊天的、要茶水的、要买卷烟的,乱哄哄的几乎能把屋顶掀翻。

姓高的说书人先用热毛巾擦了擦手,又端起茶缸喝了一大口,这才跟那年轻人道了句谢。

书场是北海镇官办的,名义上归属于德利负责的“法律法规起草小组”,老高和这里的几个工作人员都算是吃公家饭的人。

老高给自己点上一根卷烟,随即一拍手里的醒木,啪!屋内一下安静了许多。

“说评书是为了普法,让诸位知道俺北海镇哪些必须遵守,像首长们先前说的那样,俺们得明白啥是权利,啥是责任”

过了一会,趁着老高喝水的功夫,底下有人问道:“老高,恁说俺的东西都是俺的,可恁说那特别规定是个啥咧?”

“恁这话问得好!”老高满意的点了下头,对众人解释道:“俺来说说这特别规定,首先不能给满清官府当探子,不能出卖北海;其次咧,恁不能杀人放火,不能当那剪径入户的毛贼。

诸位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杀人放火,恁总得赔给人家吧,要是木钱儿,那不得拍卖家当换成钱儿补给人家?”

老高清了清嗓子,继续道:“咱再说这个当探子,帮着南边朝廷刺探咱们北海镇军情的,那良心都让狗吃了!

咱们这两年过的是啥日子诸位心里有数。以前恁在老家吃啥穿啥?来了北海恁又吃的啥穿的啥?

首长们住的不比咱们好哪去,吃的也是食堂,穿的都差不多,还白给俺们每户五十亩肥的流油的好地。恁说人家图个啥?还不是想让俺们这些穷人吃饱穿暖,不再受南边官府欺负!”

稀稀拉拉的掌声响了几下。实际上在座的大多数人都是一脸懵圈,心说这不是胡扯呢么!

“行!咱们继续说书”

此时一个脑瓜顶上已经长出三寸短发,后面垂着根小辫子,裹着一身羊皮袄的中年汉子站了起来,面无表情的穿过一众听客,走出了这间“书场”。

因为天气寒冷,富尔丹城这里的屋门都是两道,中年人站在两道门之间不长的过道上,戴上了自己的獭皮帽子,然后才推门出去。

呼啸的北风吹过,中年人一下打了个寒颤;门里门外俨然两个世界。可即便如此,书场周围的十几座木屋里也挤满了来此购买货物的各族边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