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民生工程烂尾(1 / 2)

加入书签

孙婉儿面对张东峰的提问,回应道:“领导,我是曲江农林大学毕业生,是定向招录到乡镇工作的公务员,来天胜乡工作三年了。”

张东峰继续问道:“天胜乡是大蒜之乡,今年产量如何?销售怎么样?农民能增收吗?”

孙婉儿有些无奈地说道:“今年是丰收年,只是种植户手中没有定价权,并没有实现增产增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种植积极性。”

郑冠华插话道:“问题已经存在了,你有没有考虑过解决问题的方法?”

孙婉儿大概已经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现在张口即来:“领导,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因为供需信息不透明,有点像股市,赌性很大。”

“如果想改变这样的状况,一是要打出农产品的品牌,对农产品进行分拣、包装。二是最好由县府出面,统一组建供货平台,让各地的用户可以采用拼卖方式,从而获得大量稳定的订单。这样的话,销售市场波动就会变小,为整个产业链提供确定性。”

郑冠华看着窗外零散种植的大蒜,点了点头:“我记得有个叫法是‘蒜你狠’,意思是大蒜的价格涨的太快,但让种植户却没有增加收益,看来搞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很有必要。”

孙婉儿看到在座的几位县领导都很和气,胆子便大起来,此时接话道:“如果成立销售合作社,我们还可以引进集大蒜分拣、封箱和贴标于一体的全自动流水线,

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能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

说到这里,面包车已经到了一家大蒜种植现场,大家便下车进行实地考察。

郑冠华意外地看到是个年轻人在负责,一打听,原来他想把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带回家乡,他现在不仅大面积承包种植,而且已经通过自播方式在进行销售,业务还不错。

郑冠华此时有感而发:“对于农村而言,要让农民摆脱‘天吃饭’、‘不愁种只愁销’。”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挂牌成立,乡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脱贫是保底,那么振兴则是发展。”

“在互联网普及、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同时,中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中国‘三农’,从业主体到整个大环境,都在发生巨变。高铁纵横、政策利好、互联网加持,‘三农’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鲜明场景。”

“我们要积极引导对‘三农’事业有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人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能量,成为引领新农民、发展新农村、托起新农业的一支生力军。”

不愧是原来从事团工作的,郑冠华的口才了得,这一会儿功夫,便能脱稿讲出这样的话来,让张东峰、孙婉儿,特别是这个年轻的种植大户激动不已。

离开天胜乡后,郑冠华打算再看一个乡镇的情况,考虑到此时所有的乡镇领导听说了自己在下乡调研,都已经做好被突击检查的准备,那么再去乡镇办公场所毫无意思。

面包车直接往前开,没有多久便进入了江东县唯一的山区乡——象山乡。

来到一个村庄里,郑冠华想找个地方洗手,却发现装好的水管成了摆设,拧开水龙头根本不出水。

郑冠华虽然才来江东县任职不久,但他知道一年多前,江东县就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把自来水管安装到家,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

此时有村民对郑冠华、张东峰等人进行抱怨,他本来以为终于不用再人背马驮地运水了,可是到现在水龙头还不出水。有的是水管等设备破损失修,有的是水龙头尚未接通入户。

另一个村民指着路面解释道:“你们看,主管道修到了我家门口却没进家门。当初工程队来村里施工的时候,大家都很开心。我们都参与进来,协调土地给工程队埋管,甚至还主动加入施工。”

此时一个中年人匆匆走过来,他认识县府办公室主任施临波,看着施临波的暗示,他对郑冠华热情地进行自我介绍,笑容憨憨的、显得无比真诚。

张东峰听他介绍,原来是这个村的村支书。

村支书陪着这些人来到一个地方,介绍埋在地下的自来水主管道,水管里没有水且已损坏,说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整理土地烧枯木的时候,把水管给点着了。

一行人再来到这个村庄的自来水蓄水池。水池是满水状态,但是水表房内,水表处于停用状态。

随后大家找到自来水管道,发现预留的入户管道接口处被一个个黑色的塑料防尘盖封住。村支书拿开防尘盖,只听见管道中空气排出的声音,管道中并没有水流过。

村支书无奈地说道:“各位领导,你们看,完全是掏钱买了个摆设。”

“我们盼水无果,村民们被迫挖井或者去几公里外的乡镇买水。”

“6元一桶,只能用来喝,一个月也要用四五桶才够。”

“水井里的水不敢直接喝,因为无法保证水质,只能拿来洗菜洗衣服。”

离开这个村庄,郑冠华一行人来到相邻的青云村,大家发现这里的自来水管道完好,水表安装入户,水池设立在山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