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论道(1 / 2)

加入书签

城隍庙在城南,这里是百姓聚集之处,在城中无论是求雨祈福,还是求子祛病,百姓只要有事,都会到城隍庙来,堪称无事不管,算得上神仙在城里的便民服务中心。

进了城隍庙中,崔子义正和一个老者激烈的辩论着什么。

见万军走了进来,两人立刻停了下来,那老者揖道,“万大人,许久不见。”

万军打量这老者,似乎有点熟悉,却是毫无印象,“我们以前见过?”

老者笑道,“大人是贵人多忘事,去年大人和胡人安庆大战之前,我和大人在这里见过一面。”

崔子义道,“元首,这是故明总督袁继咸。”

听到袁继咸三个字,万军立刻想起来,历史上的“江右三山”袁继咸,如果不是自己干涉,提前给了预警,这会这位老先生已经被左梦庚绑给胡人了。

万军对袁继咸的气节十分敬佩,恭声道,“袁老先生,您不是在南昌么,怎么来汉阳了。”

袁继咸面露一丝尴尬,连声道,“惭愧惭愧。”

崔子义在一旁道,“元首,袁老先生已经辞了南昌的故明总督之职。”

华夏军占据江南之时,对投降的江西、湖南大部并没有实际控制力,许多故明的官员仍旧担负原职,只是派了陈霸蛟收编军队。

不过万军在豫西和胡人作战,并不清楚南方的情况。

南京士绅叛乱迎回明军的消息传到南昌时,袁继咸的内心对大明中兴的希望再次点燃,毕竟半生是大明的总督,袁继咸对江西周边的局势采取了默认态度,对退回安庆的华夏也没有伸出援手。

可惜事情急转直下,郑芝龙拿下南京后不久,就抛弃了鲁王向满清投降,半个江南就这样裹挟着重回满清的手上,大明王朝最后的势力龟缩到了两广,却依旧在内讧。

袁继咸目睹这一场闹剧,对大明彻底死心,由于没有及时支援安庆,心怀内疚的袁继咸彻底放弃了所有职务。

袁继咸心怀天下万民,离开官场之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华夏军倡导百姓种植的新作物上,在武昌袁继咸开始致力于种植新作物。

城隍庙中,崔子义便是和袁继咸讨论,新作物该如何更高效的扩大播种面积。

万军听闻二人刚才争论之事,上前看了看,几个块状物沾着泥土散在地上。

虽然不如后世良种培育的体型大,不过万军还是认得出是几个甘薯和土豆。

万军笑着拿起一个道,“这个东西叫甘薯,也叫番薯,春天的时候把它一刀切成两半,放在水里等它发芽,芽长大概四寸长时,把芽摘下插在土里浇水就能活。”

万军又拿起另一个东西道,“这玩意儿叫土豆、又因为长得像马铃铛,所以叫马铃薯,春天的时候切成块,扔在土里就能活。”

番薯十七世纪初传入广东一带,在南方流传已经有四十余年,虽然种植范围在往长江一带扩展,不过始终没有成为大众接受之物。

袁继咸以前倒是见过这些,不过在他的印象中,种植五谷才是正途。

想了又想,袁继咸道,“这些东西真的能当主食?”

万军道,“主的不能再主了,这个番薯在地里生长时,他的叶子、芽也可以采摘些嫩的腌着吃,老的叶子喂猪也是非常不错的。”

能让百姓有吃的,填饱肚子那是再好不过的,袁继咸极为感兴趣,“那土豆的叶子呢?”

万军道,“土豆的叶子不行,是麻的,而且发了芽的土豆也不能吃,是有毒的,会吃死人。”

袁继咸点点头称记下了,又拿出一把金色的种子。

万军拿起几颗道,“这是玉米,又称包谷,和小麦一样可以做百姓的主粮。这几种作物十分高产,大概是小麦的五倍以上,而且对土地要求很低,贫瘠的坡地、沙地都可以种植,我们只要推广此物,不出三年全国就不会再有饥荒了。”

袁继咸激动道,“好啊,如此甚好,若是早些在民间种植,老百姓有口饭吃,西北岂会大乱,国家又怎么会如此分崩离析。”

万军微微笑道,“早十多年这些作物就已经在大明传播了,天下的崩坏的问题又岂是因为荒年,西北的百姓也不是国家破败的罪人?。”

袁继咸道,“不是西北叛乱,李闯流毒天下,大明岂会顾此失彼,最后山河破碎?”

万军道,“老百姓所求不多,不过是有口饭吃,即便有时吃的不饱,有寸土栖身,即便有时灌风漏雨。可是连这些都满足不了,岂能怨恨百姓不做安安饿殍?”

袁继咸气道,“义我所欲也,有杀身而取义,家国不能两全之时,何不弃小家而保全国家,国家正在辽东苦战,西北一乱满盘皆输。”

万军道,“袁老啊,偌大的汉家天下,对阵一个辽东的蕞尔小邦,却是屡战屡败,只能退守关墙,是百姓的问题?西北乱起李自成所到之处,陕西山西河南湖北百姓响应,全都是百姓不做安安饿殍的原因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