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哀民生之多艰(2 / 2)

加入书签

万军不再跟他客套,长叹一声道,“如今天时失序,世道大乱,大明朝衰弱无力,新皇帝苟全于江南,李顺又新败,士气全无,尚不知能否保全陕西,胡人从北而来气势汹汹,不知中国将来如何,只是可怜了这天下百姓,受天灾人祸无人能顾及!”

郑际明心中大恸,“实不相瞒,在下是崇祯朝的进士,可是因为没有银子疏通上下,一直到崇祯十六年,由顺朝皇帝封作淅川县令。我本以为李顺将会代明坐天下,谁知如今天下形势急转直下。今年豫西大旱,百姓十室九空,明顺两个朝廷,竟无人能救活百姓,如今谁还管的了那么多,谁能让老百姓有口饭吃,我就认谁!”

万军心道,这大概就是明末许多人最后的心声了吧,谁能安定天下,就认谁为主。

可惜的是,最后胡人平定了各方势力,把天下安定下来,让老百姓有口饭吃,华夏的天下就这样拱手给了胡人!

万军不愿再想,对郑际明道,“今年虽然天时大旱,可是朝廷如果及时组织人打井修渠救灾,估计百姓也不至于此!鹿城县今年也受了旱灾,好在华夏军及时救灾,今年的收成比往年还要好上几分。”

郑际明道,“是啊,的确如此,虽然有几分天灾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原因还是天下兵荒马乱,百姓无法安心生产啊!”

万军道,“我打算派两个团的华夏军进入淅川,一方面押运粮食,运送到各处赈济百姓,一方面驻守各处险隘,守护百姓安心生活,郑知县你觉得如何?”

郑际明知道,这是该改投换面的时候了,一拜到底道,“大人是全淅川县的救命恩人,派兵有何不可,以后我淅川县尽归大人驱使,我郑际明唯大人马首是瞻,再不是什么李顺的知县。”

万军见他态度诚挚,扶住郑际明道,“如此那就太好了,我先派一营人马送你回去,你尽力安稳住淅川各处的人心,我大军集齐物资随后就到。”

郑际明不顾万军阻拦,跪在地上拜了一拜,起身走了出去。

出了县衙大门,郑际明才发现,只一天时间,街上许多地方已经刷上了鲜艳的标语。

“帮助淅川县百姓渡过难关!”

“省下一口粮,救下一条命!”

这分明能看得出来,万军真的是再从嘴里省下粮食,勒住裤腰带去救援淅川。

看着看着,郑际明只觉得鼻子一酸,眼泪又夺眶而出。

万军派人马送走郑际明,华夏军迅速开始为进入淅川做准备,库存的粮食一部分开始装车准备运往淅川。

安定淅川,也算是为在丹凤阻击北线做准备,万军心急,等城中事情告一段落,就点了几骑人,驾着快马往南去查看。

出了南门往南,不过几十里,开始进入连绵的大山,这里山路难行,贼匪出没,民众大多是一姓聚在一处,筑寨自保。

万军带人走了半日,到了一个叫梳洗楼的地方,丹江流到这里冲出一个大湾,转而往南进入湖北。

此地处于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山势不高却十分险峻,许多地方都是,一边几十米高的悬崖临着丹江,一边靠着山川峭壁。

梳洗楼这里更是险峻,临着宽阔的丹江河,峭壁之下水流湍急,只有经验最丰富的老船工,才敢在这里行舟船。

河两岸的两座山峰上都修着石头城堡,石头城下,就在峭壁的半山腰上,一条蜿蜒小道连接南北。

若是两军交战,一方守在这里,另一方几乎决无突破的可能。

等万军带人到时,有一队华夏军兵马正驻在北边的石头城。

带队的队长向万军敬了一个军礼,开始介绍梳洗楼的情况。

“报告大人,梳洗楼现在是我军驻守的最南段,再往南虽然有不少村寨都打起我军的旗帜,但是因为我军兵力不足,而且那边山川之中道路难行,住民又都很分散,我军没有深入。”

“你是几团?”

“报告大人,我是第三团三营六连四队队官白在平。”

万军点点头,“白队长,你做的不错,南边之前是哪方势力?”

白在平道,“我军来之前,那边不属于任何一边的势力,只是谁来打谁的旗帜。”

万军明白这种情况,整个封建时代,大多数的县一级,是国家控制的极限,再往下的镇村由于道路难行住民分散,皇权已经鞭长莫及,要一直到近现代工业国,才能动员全国所有力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