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董府(1 / 2)

加入书签

董家

董家位于勋阳勋西县,离县城不远的董家庄。董家庄占地足足又方圆二里。董氏宗族上下近千户5千左右族人聚族而居,文风昌盛,一族两进士八举人,各个都在朝廷担任官员,是勋阳府数一数二的大族。

尽管勋阳山匪流寇纵横,但是也很少有人愿意招惹董家。董家庄聚族而居,保土护乡,阻击流寇,那可是万众一心,不遗余力。这不是硬骨头了,简直就是花岗岩了。而得罪了董家,官兵总会特别关照你。所以不管是附近的山匪,还是远来的流寇都不会来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而且身为当地豪强董家或多或少都是和山里的山匪有所联系。个把月前就听山里的山匪说道有队自中原来的陕西流寇,有近万人,声势浩大,山里的山匪都俯首称臣。

这一下子把董家老爷可吓坏了,这不会是几个月前在豫北豫中,臭名远瞩的流寇吧。于是董家不停的劝勋阳当地的官员剿匪,勋阳抚宋祖舜也是不厌其烦。

而令宋祖舜感到气愤的是,洪承畴答应给自己一些人马支援,确实给了三千人马。但是他把原先在这里剿匪的四川总兵邓玘调走,尽管邓玘不听他节制。但也是勋阳的剿匪势力。这一调动,勋阳的兵力比原来还要紧促。

宋抚台也很无奈,既不能不顾及当地士族的感受,也要考虑自己手中的兵力连守城都难说,怎么清剿流寇。

这不,董家的人又来找自己了。

一个仆人从外面走过来,朝着宋抚台说道:“大人,董家又派人来了!”

宋祖舜以为还是为了剿流寇的那点破事,皱了皱眉头,挥手说:“不见!”

仆人看了看宋祖舜的表情,知道抚台以为董家又是来催抚台来剿匪的,于是上前提醒道:“这次董家来不是为了剿匪,而是董家长房嫡子大婚,请抚台您去观礼,给抚台送请柬的!”

听到这话,思索片刻,来回走动,嘴里还念叨:“董家大婚!……董家大婚!”

“你去接了董家的请柬,然后把他打发走吧!”宋祖舜吩咐道。

“是!”仆人听到了,宋抚台的话就立刻下去了。

在大堂上的宋祖舜摸了摸自己的胡须,若有所思的思考着什么问题。

几日过去

董府,一群衣冠华丽的人挤满在大门口两旁让出一条路,只有少数几人站在大门正中,而为首的是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焕发的老人。

这位老爷子站在门口焦急的等待中,眼睛还不停的往远处看去,对着身边的锦服男子问道:“世子什么时候到!”

这位华衣男子马上回应道:“应该快了,一刻之前就通报快到勋西了!”

话正说着,一队数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的从远处走来。

一辆马车从人群中走出,后面陆陆续续跟着数十人抬着各种各样的礼品。

马车门帘打开,一个身着皮弁服的少年探出了身子。

这时,董府门口的一众人等纷纷行礼,喊道:“拜见世子殿下!”

朱常澄是代表襄王府而来,董府众人肯定不敢怠慢,礼节肯定也是越隆重越好

而朱常澄走下马车,一眼便认出带头的那位老者便是自己外公,立马搀扶起带头的那位老人,说道:“外公,何必多礼!快快请起!诸位也起身吧!”

众人纷纷起身,朱常澄也随着董太爷走进了董府大门,礼品也让下人抬走了。

董府内,董太爷边走边向朱常澄介绍董府的人,这首先介绍的就是他身边的华服青年,小舅董先建。

董太爷指了指身边看着比较柔弱的青年说道:“这就是你明日大婚的小舅,董先建!”

听完,朱常澄就拱手说道:“见过小舅!”

而这位青年立马还礼,诚惶诚恐的说道:“世子多礼!在下惶恐。”

朱常澄满是好奇地看着眼前这唯唯诺诺的青年,实在无法将其与自己了解到的小舅联系到一起。

来之前就听董王妃说道过自己的小弟。本来董太爷希望自己的小儿子也和他的两位兄长(董太爷有三子,二子进士大子举人)一样考取功名。但是他真的不争气呀,读书怎么都不行,连个乡试都过不了,整天和一群狐朋狗友瞎混。而就在董太爷准备放弃他,让他打理一些产业时,却令人哭笑不得,朱常澄的这位小舅读书不行,但是打理产业却展示出了惊人的天赋,靠着一手倒卖粮食给关中,赚得盆满钵满。这几年,自己的大舅二舅常年在外地为官极少回家,董家的家业大多交给自己的这位年轻的小舅打理,而董家也却是蒸蒸日上。

朱常澄也是一笑,打量了一下自己这位小舅后,随即说道:“舅舅无需多礼!”

董太爷又陆陆续续的给朱常澄介绍了数人。

几番客套之后,已经到了傍晚。简单的吃过晚宴之后,朱常澄就来到了董府给他安排的厢房中休息。

坐在厢房的椅子上,朱常澄翘着二郎腿,吃着桌前摆放的水果。边吃着还边对身边年幼的贴身书童说道:“小忠子,这董府的水果还是不错的,你也尝一个!”

说着,朱常澄拿起一个柑橘扔向王忠。王忠猝不及防,立马伸手去接,没接稳橘子又被抛向空中,来回几次总算将橘子捏在了手中。整个过程王忠显得憨态可掬。

拿到了橘子后,王忠憨憨一笑,立马向朱常澄谢道:“谢谢殿下赏赐!”

说完,王忠就慢慢的掰开柑橘,准备吃了。原本王忠是不敢这么放纵的,就算世子赏赐东西也是小心保藏,等回去后在细细品尝。

但是自世子大病之后,性情大变,对于自己的小心伺候不怎么开心。反倒要与自己“相对民主”的交流,要自己私下里不用如此拘束。本来王忠还是很不适应,但是经过了朱翊铭的几番调教,王忠和世子殿下在私底下亲近了很多。

“小忠子,怎么看今日的董府。”

就在王忠开心的吃橘子的过程中,朱常澄突然发问道。

王忠立马将口中的橘子咽了下去,差点被噎着,呛呛的说道:“王妃娘家,奴婢不敢妄作评论。”

说着,王忠的目光悄悄地瞄向世子殿下,看到朱常澄面露一丝怒意。立马又改嘴道:“董家众人都热情迎客,对世子和襄王府都极其尊重,礼仪得体。董太爷和蔼可亲,对殿下满满关心慈爱之情。而且奴婢在路上看见董家普通农户大多都结实强壮,面露喜色。不似这一路上看见的其他村庄的农户骨瘦如柴,面露饥黄,毫无生气。可见董府也是个宽厚仁慈的好人家。”

听到王忠的分析,朱常澄感到十分欣慰。总算对得起自己这几个月的培养。朱常澄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正如葛大爷说道:“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不管啥时代人才都是最重要的。但是自己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就算是襄王世子也不可能收复真正的人才吧,而且明末的人才或多或少都带着点时代局限性。于是朱常澄另辟蹊径,收复不了人才,干脆就自己培养。而朱常澄的贴身书童无疑是最好的对象,反正王忠一直都会在自己身边,将他培养成才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就好比后世老总身边的秘书。所谓:有事秘书干,没事……

咳咳!

扯远了,尽管王忠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朱常澄还是觉得王忠分析地不够全不够深,于是问道:“可有补充!”

站在一旁的王忠挠了挠头,是根据世子殿下一直教我的从上层建设和经济基础上面分析问题呀!没有啥遗漏呀!仔细的思索了一下,说道:“殿下,奴婢只能看出这些!”

看到了一脸茫然的王忠,朱常澄笑道:“跟你说了多少次,细节决定成败!细细节决定成败!观察要如细微处。董家礼节确实周到,农户也过得不错。但是在这董府快要大婚的日子里,竟有董家人在一旁愁眉苦脸。这难道不存疑点吗?而明日是我那小舅大婚,按理说宾客该来的都应该来了。而董府之中除了,董家人外来宾客寥寥无几。最重要的是,董府这些年极少跟襄王府联系,而这次送请柬,特意跟母妃说希望有人来。可见董府现在并不太平。”

王忠听完世子的分析,回想了一下白天的一些细节,恍然大悟,立马上前说道:“世子真的洞若观火,见微知著,神机妙算,运筹帷幄……”

朱常澄哭笑道:“行,行,行。别拍马屁了!下次分析要细致,细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