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1 / 2)

加入书签

李元婴少有地没睡好觉,第二天一早,他带着人去了海港那边,看着络绎归港的海船出神。这件事不管对谁来说都算不得什么好事,他一个人闷坐在临近海边的大石头上想了半晌,还是没想出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别看他总说带着人出海去、再也不回来了,实际上他心里还是舍不下长安的。他生在长安、长在长安,实在不想长安变成他再也不想回去的伤心地。说到底,都是权势富贵动人心!

李元婴吹了半天冷风,回去后才发现自己染了风寒,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急得所有人团团转。平时李元婴身体好得很,突然病这一场着实让人担心,好在孙思邈说他只是夜里没休息好又冻着了,喝点驱寒汤就好。

魏姝坐在塌边悉心照料。

到下半夜,李元婴醒了。他睁着眼看看头顶的纱帐,又看看熟睡在自己身侧的魏姝,感觉自己做了一场大梦,却记不清梦里都发生了什么。

这世上终归没有十全十美、对谁都好的事,承乾他们都不是笨人,只是少了点应变经验而已,经些磨练也是好事,毕竟今天他能让东宫落入他人之手,来年就可能丢了整个大唐。

李元婴睡不着了,蹑手蹑脚坐起来,想悄悄下床不惊动魏姝,结果魏姝还是醒了。见李元婴恢复了一贯的精神奕奕,魏姝放下心来,起身和李元婴相对坐着,问道:“睡不着了?”

李元婴点头,抓着她的手说:“吵醒你了吗?”

魏姝摇摇头,表示不要紧,问他要做什么。

李元婴说:“写信。”他起身下了床,外间守夜的黄鹂也听到动静撩起帘子进来,取来衣裳给李元婴穿上,又去帮李元婴把灯点着。

魏姝坐到李元婴对侧,也铺开纸要跟李元婴一起写信。李元婴颇觉稀奇,问道:“你也写信?你写信给谁?”

魏姝道:“给祖父他们,还有其他朋友。”她知道李元婴口里说得决绝,实际上肯定放不下,所以李元婴要做什么,她都会站在李元婴这一边。

李二陛下没下这道旨意之前,李元婴已经旗帜鲜明地站在太子一方,海师也是交由太子的心腹去训练,滕王府和太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现在的变故是李元婴没有预料到的,如果其他皇子真的起了什么心思,那李元婴无疑和他们站到了对立面。在这些事上,她能做的很少,更不可能理智地劝李元婴不要掺和,只能紧跟着李元婴的脚步帮他做他想做的。

这些话魏姝没有挂在嘴上,李元婴却懂了。有这样的王妃是天大的运气,他心情好了许多,下趣÷阁也轻松自如。他先给李承乾写了封信,说众人订购的海船都造好了,今年秋天要出发,希望李承乾过来看看,李德謇和杜荷等着他过来检阅成果。

李元婴这个提议去年就提过,不过那时李承乾刚受了伤,腿还没好全,李二陛下不曾应允。现在李元婴觉得是时候了,毕竟李二陛下把这么多儿子都召回京,长安不缺李承乾一个,不如放李承乾出来走走,路上若是有人敢生事正好可以练练手。

李二陛下不是嫌弃太子没经什么历练吗?就该放太子出来走走。滕州虽小,但滕州是站在太子一边的,这个态度永远不会变。太子不够好,好好学就是了,反正李二陛下满打满算才五十出头,多活个三四十年不是事儿,有的是时间让太子学。

李元婴写完游说太子的信,又给李象补了一封,让李象团结友爱,平时多带小伙伴们一起玩。同龄的堂兄弟挺多,多邀他们到东宫玩耍,李家子弟要团结友爱,不能受大人的影响。当然,要是谁不听话,揍到他们听话!李元婴洋洋洒洒地给李象教授了一通孩子王秘诀,内容十分详尽,甚至还举例说明自己当年怎么使坏、怎么坑害别人,若是不考虑受害人的感受,写得还挺妙趣横生的。

李元婴把信都写完了,才终于提趣÷阁给李二陛下写信。他考虑了一下是以弟弟的名义写还是以滕王的名义写,最后他决定才不管什么大局、才不管什么时势,先把李二陛下臭骂一通再说。

李元婴颇有些义愤填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要是自己儿子被人欺负了,他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要先把对方大卸八块出口恶气,然后再好好安慰安慰自己儿子,多派些人手保护他、多教他点本事让他以后可以应对这些危险。怎么可以什么都不教、什么都不给,直接拉出其他儿子对被人害了的儿子说:“既然你不顶用,我来看看你兄弟行不行!”这也太伤人心了,觉得他做得不好不会好好教吗!

既然你不疼儿子,那让他来滕州散散心,我这个当幺叔的疼侄子!

李元婴痛痛快快地写了一通,骂得非常爽,等到要封起来时又有点犹豫。他怕他皇兄派人来打他一顿,犹豫来犹豫去,李元婴还是把信封好了。

要是连他都不敢和他皇兄说真心话,这世上怕也没几个人敢说了,想想他皇兄也不容易!

这时天边已经亮了起来,李元婴叫人把信送去长安,精神抖擞地出了门。年轻人哪怕小病一场,睡个一觉也好得差不多了,武媚等人见李元婴没什么大碍,顿时放下心来。

既然有心邀太子过来玩,李元婴自然要做足准备,年初为了迎接御驾他们已经忙过一场,一回生二回熟,大伙听说太子可能要来都不怎么惊慌。

有的人听说了长安那边的变故,知道李元婴邀太子出行就过来相劝,认为这节骨眼上他们不该蹚浑水。劝李元婴的人都不是一路跟李元婴道滕州的人,武媚她们就没劝,她们都很清楚李元婴的性格,既然早前已经表过态要站在太子一边,李元婴怎么都不可能因为太子地位有可能动摇就改变立场。

那不是李元婴会做的事。

李元婴的信很快送到长安。

李泰等人也回到了长安。

李泰的车驾在城门与李治的车驾碰到了一起,两个人都没下车,自然没碰面。李小圆球好奇地撩起车帘往外看,想瞧瞧长安有没有什么变化,没想到正好对上对面一个小豆丁同样好奇的目光。

李小圆球一看对方的衣着,觉得大家可能是一家人,立刻朝对方露出个笑容。对方一看李小圆球朝他笑,马上也回了个笑脸,两个小孩还没招呼完对方,那边的车帘就被人拉下了,把车里的情况挡得严严实实。

李小圆球觉得没趣,也放下车帘逗弟弟玩去。

李泰沉着一张脸坐在那,觉得回长安一点意思都没有,还不如一直在相州。他甚至有点想念一路奔波去高丽的日子,那时候天高地阔,沿途的风光虽不怎么好,却也比每日闷在一隅之地要强。

阎氏见李泰情绪不高,不由伸手握住李泰的手。

李泰看了看阎氏,叹了口气,轻轻回握阎氏的手。若是以前,他肯定很高兴回长安,但是他既已知晓李二陛下从来没有让他一争太子之位的意思,现在被召回京也没什么可高兴的。

现在在很多人眼里,李治这个人选比他好多了,同样是母后的儿子,还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儿,条件天生就比其他皇子要优越几分,也更容易获得各大世家的支持。在这方面,连太子都不如李治,毕竟太子和李元婴关系好,李元婴整天胡搞瞎搞,却好巧不巧地搞到了世家头上:李元婴降低了纸价,在各地建图书馆供读书人免费借阅,在滕州兴办新式书院让滕州所有适龄小孩都有书可读。

这对百姓来说是好事吗?这对百姓来说是好事。可是这对世家来说不是好事,世家之所以以自己的家世为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以诗书传家。这一切本来只属于他们,连收寒门弟子入门下教导都是他们的慷慨施恩。

结果李元婴横空出世,硬生生把纸价变得低廉无比,把读书变成寻常百姓都能享受的普通福利。哪怕没有人敢明说,暗中对李元婴恨得牙痒的人绝对不少,至少曾经有人来接触过李泰,问李泰要不要一起摁死李元婴。

平心而论,搁在几年李泰最想弄死的人就是李元婴,他也确实下手了。可现在不一样了,李泰的心态和过去几年完全不同,他现在不想李元婴死,他就想看看李元婴还能怎么蹦跶,能不能蹦跶到把那些踩高捧低的人气死!

所以,李泰虽然不会特意去坏某些人的好事,但也不会掺和进去,平白让自己惹上一身腥!这是李泰这么多年来总结出来的经验:但凡想要对李元婴下手的,最终全都会死得很惨!

李泰对阎氏说:“回到长安了,你想走动的就去走动,实在不想走动的也不勉强,我们在府里读读书习习字,日子过着也挺舒坦的。”

阎氏点头。要说谁最高兴李泰的转变,那肯定是阎氏无疑。

以前李泰要争,她总日夜忧心,很怕一觉醒来天就变了。这次李二陛下下旨召他们归京,她也只有担忧没有欣喜。现在李泰说出这样一番话,不管是真心的还是有意安抚她,她都安心了不少。

相比李泰这边的平和,晋王府就热闹多了。晋王一家入府之后,管事们忙碌地把带回来的箱笼一一放好,迅速接手府中事务。作为晋王妃,王氏并不需要事事亲力亲为,叫乳娘哄好三个孩子之后便对镜梳妆。

铜镜中的女子年纪还不到二十,她相貌出众,身材窈窕,根本看不出已经生过三个孩子。相比出嫁时的羞涩,她现在已经能落落大方地展现自己由世家悉心培养出来的一切,她美丽又端庄,而且有着寻常女子难以企及的聪慧和眼界。

铜镜之中,她的双目熠熠发亮。

李治逗三个孩子玩了一会,走到铜镜后看王氏梳头,蓦然对上了王氏那明亮的眼睛。自从知道他们要回京,王氏的眼睛总是带着这样的亮光,让李治有些心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