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9章 曹睿登基(2 / 2)

加入书签

一时间,邺城的形势风雨飘摇,大有一场血战分出胜负的意思。箭在弦上,双方却都不敢下最后的决心。曹睿没想到大族如此强硬,丝毫不妥协。但曹睿先前话已说满,收不回来。真要拼杀起来,曹睿倒不担心战败,但肯定是要大失士民之心,得不偿失。

大族同样也有顾忌,这毕竟是以下犯上,而且,面对的是曹真一手训练的精兵,曹真的后面,还有曹休的虎豹骑虎视眈眈。真要打起来,无论如何他们是讨不了好。但兵马已经集中,与皇帝的对立已经形成,断然没有退缩的道理。趁着现在大家齐心,还有几分赢得皇帝妥协的机会。若此时退缩,日后肯定是被皇帝各个击破,下场更惨。

对峙持续了几天,双方互不让步。这时,救世主出现,从塞外赶回来的司马懿,带着自己一手训练的塞外铁骑,耀武扬威进入邺城。司马懿的兵马没有丝毫停留,直插两军分界处,在分界处摆开阵势,将两边彻底分开。

然后,司马懿进宫面见皇上,与皇上一番密谈,达成一致:大族子弟可以战场领兵,但各路统帅必须为曹氏、夏侯氏中人。

可以说,这样的协议,双方都各自后退一步。大族不再要求单独领兵,皇帝也不再拒绝大族领兵。在这个时候,也只有如此妥协,才能平复这一场大混乱。

此事的扫尾工作就持续了上半个月,曹睿与大族几乎是挨个的谈判,谈大族具体领兵的职务、人选、方向等。这些情况,黄顺的眼线紧紧盯住,每天都往襄阳报送最新动态。

此事过后,无论是街头百姓,还是士层诸人,都一致认定:曹睿和司马懿是最大的获利者。

曹睿通过此次强硬的表现,彻底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走出新皇继位,局势不稳的时期。而司马懿,最终促成两边和解,得到曹睿的赏识,被曹睿安排为长安方面统兵将领,作为曹真的副手,手下拥有不下十万人马。

别人或许只是艳羡司马懿的官运从此亨通,而黄顺,却敏感的认识到,司马懿调任长安,正好卡在襄阳与河西和代郡的连接点处。日后黄顺要经略关中,势必要与司马懿战场上碰面。甚至远在武关争夺战时,就要与司马懿正面交锋了。

手头有了火器,战场上的交锋,黄顺并不畏惧司马懿,黄顺担心的是司马懿在战场外面的动作。毕竟自己这边内部还有很多问题,荆州内部有十姓,外部与江东、与蜀汉的关系,有着太多的破绽供司马懿利用、攻击了。这么多破绽,司马懿无需全部掌握,只需抓住其中一个予以攻击,就让黄顺十分难受,不得不被动应付。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