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白莲教(2 / 2)

加入书签

早期教义与净土宗大致相同,崇奉阿弥陀佛,要求信徒念佛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期往生西方净土。后来因为诸多原因,元代白莲教的组织和教义都起了变化,戒律松懈,宗派林立。一部分教派崇奉弥勒佛,宣扬“弥勒下生”这一本属弥勒净土法门的宗教谶言。有的教徒夜聚明散,集众滋事,间或武装反抗元廷统治。

至大元年(1308),朝廷忌白莲教势力过大,下令禁止。仁宗即位(1311)后,曾恢复合法地位。但十年后英宗即位,活动又遭限制。因此,许多地方的白莲教组织对官府抱敌对态度。加之其信徒以下层群众居多,故当元末社会矛盾激化时,一些白莲教组织成为率先反元的力量。红巾起义领导人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邹普胜等都是白莲教徒,他们以明王(即阿弥陀佛)出世和弥勒下生的谶言鼓动群众,产生很大影响。

明初严禁白莲教。洪武、永乐年间,川鄂赣鲁等地多次发生白莲教徒武装暴动,有的还建号称帝,均被镇压。明中叶以后,民间宗教名目繁多,有金禅、无为、龙华、悟空、还源、圆顿、弘阳、弥勒、净空、大成、三阳、混源、闻香、罗道等数十种,有的一教数名。它们各不相属,教义颇多歧异,组织、仪轨和活动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或多或少地带有白莲教的印记。统治者认为它们实际上仍是白莲教,民间也笼统地称为白莲教。

明代白莲教信徒众多,主要来自下层社会。各派内部实行家长制统治,尊卑有序,等级森严。首领的成分十分复杂,对朝廷的态度也很不一致。有的借兴教欺骗信徒,聚敛钱财;有的凭撰写经卷攀附上层,取悦朝廷;有的在宫廷太监、官僚豪门中发展信徒;有的则与下层群众反对官府的斗争相结合,发动武装起义。

杨博士现在看到的这个白莲教分支供奉不伦不类的白莲大士的白莲教分支显然不是善类。

杨博士伪装成白莲教教徒,披上白衣,四处游荡,最终他发现了这个白莲教分支据点的祭台。

这个祭台在一座木制的堡垒之内。

杨博士摸进堡垒里,发现这个堡垒很大,相对与洞内的建筑物来说确实如同皇宫一样大,但是规模也不过紫禁城里的四五个宫殿大小,还得附带祭坛。

这个堡垒也是按照传统的建筑规格,中轴线贯穿中央居住宫殿,大门,后方祭台,旁边是各类小型建筑,有浓郁的紫禁城里的建筑味道。

中间的宫殿是两层建筑,看起来是与洞里的高度抢位置,每一层都显得有点矮。

杨博士才走几步,被一个声音高尖的老者喊住:“你是那个管事手下的?”

杨博士低声下气说:“您好,小的是被喊来临时帮忙的!”

“哦,临时工是吧,一天三点福德,干不干?”

福德?杨博士心道,莫非这所谓的福德就是外界用的金钱?既然来到此地,也由不得杨博士说不干,他连忙说:“干,干!”

那老者一脸高高在上的问:“你都会什么?”

杨博士说:“小的会分辨草药,会点点小医术!”

“嗯?你会这个?那你告诉我,天南星这药做什么用?”

杨博士想都不想直接回答:“天南星能解毒消肿、祛风定惊、化痰散结,外用治疗疮肿毒、毒蛇咬伤、灭蝇蛆。用胆汁处理过的称胆南星,主治小儿痰热、惊风抽搐。”

那老者又问:“三七与田七又什么区别?”

杨博士说:“三七就是田七,若是说区别,唯有叫法不同而已,三七为学名,田七为别名。因枝分三枝,为七片,故称为“三七”,又名田七、金不换等,古时亦称昭参、血参、人参三七、田三七、山漆、三七参等。以根状茎和花及叶入药,性味与归经甘微苦,温。入肝、胃、大肠经。具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止血降压、止血、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乳痈。无名肿毒。毒虫螫伤等之功能。”

那老者见杨博士能娓娓道来各种药,也十分满意的点点头:“嗯,不错,从今天起你就跟咱家混吧。”老者东张西望拿出一张方子给杨博士:“去藏药间把这药捡了去药膳间把药煮好然后送去中宫给圣主!”

杨博士听到他说咱家,自己也犯贱的喊出那个破碎记忆里的清宫的礼仪:“喳!”

那老者听到杨博士说出这不知所谓的回答以为是对自己不敬,冷冰冰的:“嗯!”了一声,杨博士陪笑说:“这时我家乡话,意思是好的!”

“哼!”老者高傲的走了,留下一句话:“将药送道中宫给圣主后立即回到药医房找咱家!”

“喳!”杨博士再犯贱的喊出这个字,意思就是把这货当公公看,其实这老货根本就没有胡子,一副阴阳不调的模样与行为简直就是一个死太监,杨博士转身离去口中唠叨了一句:“死太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